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138437
大小:236.00 KB
页数:28页
时间:2019-11-10
《1940年代戏剧散文的精神色调与作家世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40年代戏剧、散文2第一节40年代戏剧概述一、40年代戏剧特点1)抗战开始时戏剧趋向小型化、轻型化、通俗化,后逐渐为多幕剧,如“好一计”鞭子等,后夏衍戏剧、郭沫若戏剧、陈白尘戏剧都为大戏。2)多为紧跟形势,为社会服务的现实题材戏剧:夏衍、田汉、宋之问、于伶、陈白尘、吴祖光。3)后期出现了讽刺喜剧如陈白尘的《升官图》等;郭沫若、欧阳予倩、阳翰笙等的历史剧影响较大。3二、40年代戏剧作家作品如早期的抗战短剧,后夏衍《上海屋檐下》、宋之的五幕剧《雾重庆》、于伶《夜上海》《长夜行》、陈白尘《乱世男女》、老舍《张自忠》《面子问题》、吴祖光《风雪夜
2、归人》、欧阳于倩《忠王李秀成》、阳翰笙有《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阿英于上海孤岛期有《碧血花》又名为《葛嫩娘》、《海国英雄》又名《郑成功》。郭沫若的历史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4三、夏衍的剧作风格和艺术成就:1、 富有现实性,选取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题材,同时,他善于为鲜明的政治意识寻找优美的艺术表现。在他的剧作中,创作的理性结构与艺术审美力的自然融合,从戏剧背景、人物、场面、情节发展和结局中洋溢出的强烈的时代感,将悲剧内容用喜剧手法表现出来,这些方面形成了沁人心脾的政治抒情诗的特征。52、高度的真实性,是夏衍现实主
3、义戏剧艺术的基本特征。他“严格地遵循真实的原则,具体他说,这个原则有三方面,即:生活本身的规律,人物性格发展的规律,构成作家风格的艺术的规律”。63、淡化外在的戏剧冲突。夏衍将剧中人安置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中,以社会环境与剧中人之间的矛盾构成戏剧的基本冲突。“我只写了一些出身不同、教养不同、性格不同,但是基本上却同具有一颗善良的心的人物,被放置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面,他们如何蹉跌,如何创伤,如何爱憎,如何悔恨,乃至如何到达了一个可能到达的结果。”他的剧中人都怀着各自的苦恼与追求,但相互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构成主要戏剧冲突。夏衍把社会背景视为剧中人
4、心灵震荡之震源,着力将“地震”幅射波激起的人们心灵的波澜描绘出来,将外在的对立面冲突,转化为内在的、个人的心灵活动。74、与戏剧冲突的特征相一致,夏衍以洗炼含蓄的手法着力描绘戏剧人物的内心世界。他把剧中人复杂的情感、心理变化,凝炼在简朴的几句台词中,而将丰富的潜台词留给演员去创造,让观众去体味。剧作的这种委婉细腻的情调和审美特征是由夏衍的个人气质和主体审美心理影响的。8分析:三幕剧《上海屋檐下》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1937年)标志着作者的剧作题材已从历史转向现实,并自觉地转向自然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1、《上海屋檐下》描写的是一群立人檐
5、下的小市民和穷苦知识分子的生活。通过对这些人物不幸命运的描写,对黑暗现实有了深刻的揭示。2、作者把剧情的时间精心安排在一个郁闷的黄梅时节,象征着抗战前夕的政治气候,反映出小人物的苦闷、悲哀和失望,更显示了革命风暴的即将到来。艺术上:3、注意了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内心活动。剧本结构也很有特点,利用石库门房子结构和上海下层人民居住条件差的特点,将五户人家用一个场景,在同一舞台空间同时展开。依靠各线索穿插交替的手法。线索多,但有主有从,林、杨、匡三人是结构主线,其它是副线,做到繁而不乱。语言洗炼简洁,富有个性特征。9分析:40年代剧作《法西斯细菌
6、》40年代,夏衍的戏剧创作出现高潮。仅1942-1945年间,他就创作了《水乡吟》、《离离草》、《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等多部话剧,《法西斯细菌》是夏衍抗战后期的代表作。在此剧中,夏衍善于将平凡的现实生活戏剧化,描写普通人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在人生的艰难中,所显示出的细腻的心理波动和含蓄的情感状态。夏衍以《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等剧所取得的高度艺术成就,显示出中国现代戏剧的新发展。他开始创作于三十年代,在四十年代取得更大成果。他是继田汉、曹禹之后又一位对我国现代戏剧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戏剧家。他所刻画的知识分子、小
7、市民形象,在中国现代戏剧舞台占有独特地位。他较早尝试把日常的平凡生活引进戏剧创作领域。他反对当时盛行的“情节剧”、“服装剧”,坚持现实主义,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形成了独特的戏剧冲突与戏剧结构特征。夏衍剧作朴素、洗炼、深沉的现实主义艺术在现代剧坛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我国现代戏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0第二节、郭沫若历史剧创作一、郭沫若40年代的历史剧《屈原》等的创作及其背景《屈原》取材于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历史,写伟大诗人、政治家屈原的政治挫折和个人遭际。屈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诗人,其诗作《离骚》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郭沫若首次将其形象塑造
8、于舞台之上。他以神来之笔,在从清晨到午夜这段非常有限的舞台时空里,概括了这位诗人一生的悲剧,谱写了一曲屈原的颂歌。根据《离骚》的诗意,郭沫若在《屈原》中,虚构并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美丽的女性形象,此即少女婵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