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社区照顾模式研究【开题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社会工作社区照顾模式研究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一)选题的背景近年来,我国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各级政府及学术研究单位加大了对基层社区建设的重视,积极探讨如何更好的发挥社区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而社区照顾作为社区工作者与社区成员直接面对面互动的具体过程,是解决社区居民特殊困难的一种途径,同时也是社区建设完善与否的一项重要指标。社区照顾源于世纪年代的英国。作为社区社会工作的模式之一,社区照顾有其特定的社区目标和社会功能,有其不同的模式选择和过程条件,是一项专业性的社区服务工作。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社区照顾对社区问题的解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当前社会经济的转型过程中,
2、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无论在城市社区还是农村社区,都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社会弱势群体及其所面对的具体问题,如失业下岗者的再就业问题、老年人的医疗和护理问题、贫困家庭的问题等等。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纷纷采取“送温暖工程”以及其他措施来最大程度地缓解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些措施只是一种临时性的社会救济,社区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动和应用,弱势群体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还不能认为是一种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的社会救助。社区照顾在我国的社区发展中还比较滞缓,很多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弱势群体和社会问题的
3、存在对社区照顾提出了客观要求。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社区照顾的实施还有不少难点,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乡镇社区对于社区照顾模式的运用来发现现在在乡镇社区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对策。(二)选题的意义社区照顾的服务功能在我国所起的主要作用还是体现在老龄化这一块,因此笔者重点对社区照顾老年人的方法上进行研究。再者,强化社区照顾服务功能,建设和发展社区照顾,对于我们“未富先老”的国家来说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1)4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要求。(2)完善社会养老护理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3)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4)缓解政府财政负担,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力措施。并且,由
4、于有欧美等国家的先发展也为我国的社区照顾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由他们研究出的理念及目标才使我们更便捷的理解了社区照顾的内容。加上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社区照顾模式对于老年人的养老有重要意义。鉴于社区照顾在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中不可替代的积极功能,社区照顾在我国城乡社区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我国学者的研究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另一个共识,即在我国建立的社区照顾模式应该是一种不同于西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但是社区照顾在我国发展的目标模式是什么至今仍未被明确提出并加以探讨。我们既然要在我国发展、推广社区照顾模式,没有一个明确的切合我国实际的目标模式作指引无疑会出
5、现事倍功半的局面。一旦我们确定或者说初步统一了发展的思路,明确了发展的方向,那么在理论上可以深化我们对社区照顾的研究,加深我们对社区照顾模式内涵的理解,进一步探讨社区照顾在我国进一步发展的其他问题提供了一个理论前提。在实践中的意义则更为显明:1、我们可以通过把实际取得的成果与之比较,来检验行动的成效,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检验实践的标准;2、可以明确我们努力的方向,并依据这个目标根据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对发展的具体策略做出选择;3、可以为我们描绘出发展的蓝图,以调动起广大民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共同推动这一目标的早日实现。总之,确定社区照顾在我国发展的目标模式对我国社区照顾模式的确立与发展具有非
6、常重要的战略意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但我们应该注意到社区照顾在我国完全是一个“舶来品”,我们怎样才能找到一条既符合我国国情而又不至于“走形”,同时又可以避免西方社区照顾在发展中出现的困境的发展道路,这是明确西方社区照顾发展的原则和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就无疑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切入点。二、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含论文提纲)研究目标:通过对我国城镇的社区照顾模式研究,分析社区照顾模式在我国城镇社区的嵌入程度以及它对于主要照顾对象老年人的功能,发现背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主要内容:一、引言二、对桥头社区照顾模式的研究方法4(一)文献法(二)问卷调查法(三)个案访谈法三、社区照顾模式在桥头社
7、区的现状(一)桥头社区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组成(二)社区照顾模式在桥头社区中的具体现状2四、社区照顾模式在桥头社区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一)老年社区照顾供给与需求出现矛盾(二)家庭照顾功能的弱化(三)社会照顾专业水平上的落后(四)财政资金上的匮乏五、运用社区照顾模式的相关对策及建议(一)平衡老年社区照顾的供给需求(二)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三)强化社区照顾中的政府职能六、注释以及参考文献七、致谢八、附录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