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区照顾养老模式探析

我国社区照顾养老模式探析

ID:6073175

大小:75.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1-02

上传者:U-3205
我国社区照顾养老模式探析_第1页
我国社区照顾养老模式探析_第2页
我国社区照顾养老模式探析_第3页
我国社区照顾养老模式探析_第4页
我国社区照顾养老模式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国社区照顾养老模式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我国社区照顾养老模式探析摘要: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60岁以上的老年人面对的问题正不断的集中凸显,伴随着居住、医疗、护理等问题的出现,养老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为适应人口老龄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当下发展的可持续养老模式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社区照顾养老模式的概念、功能、实践等进行了概括与分析,并认为这是一种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良好方式。关键词:老龄化养老社区照顾一、背景介绍人类社会已经迈向21世纪,21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信息世纪。然而,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有待人们去探索和解决,其中粮食问题、生态平衡及环境保护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水资源问题等等是摆在人们面前的几个重要难题。尤其是人口老龄化问题更显得口益突出。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人口老龄化,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口由年轻型向老年型转化的一个过程。衡量人口老龄化的指标通常是用一定年龄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19世纪之前,高死亡率始终笼罩着人类社会,“老龄化”根本无从谈起,倒是不断有文人发出“人生苦短”的哀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人类社会从高死亡率、高出生率向低死亡率、低出生率演进,人口老龄化遂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我国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程度日渐深化。新世纪之初,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国际社会通行的人口老龄化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10%,或65岁以上老人占7%),这意味着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根据预测,这一速度在未来还将大大加快。老龄化社会将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挑战与问题,老年人的照顾、养老便是其中的核心问题,如何照顾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成为迎接老龄化社会必须回答的问题。一般意义上的养老方式可以划分为家庭分散式和社会集中式两种。受传统社会家庭结构、思想文化的影响,在我国家庭一直承载着养老照顾的主要职能。2009年亚太经社会人口委员会在中国的474项目人口老化问题调查数据(见图1-1)表明,儿子养老的占65%以上。其次是女儿照料,占20.1%,再其后依次是配偶照料占7.5%、孙辈子女占3.4%。很显然,在我国家庭养老机制中,是以儿子为主体的,第11页共11页 这种机制是历史传统自然形成的。但现代社会不断瓦解着家庭养老方式的根基,先前出现的一些社会养老护理机构在现实中并不受老年人的青睐,可谓步履维艰。那么养老该何去何从?笔者认为社区照顾养老模式能够有效应对老龄化。二、养老和养老服务(一)养老与养老服务的概念养老即奉养老人。目前我国的养老由国家、社会、集体、个人等多种力量共同参与并承担,是中国应对老龄化问题的现实选择。养老服务广义是指“一切为满足老年人特殊需要而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行业的总称。其外延至少包括家政服务业,医疗护理业,保险业.老年理财业,老年休闲娱乐业,老年用品,老年旅游,老年教育,老年文化体育,老年心理咨询等行业;狭义的养老服务,则是指为老年人提供家政服务、疾病护理、精神慰藉等生活照顾性质的服务。老年人获得生活照顾性质的服务的方式,或学术界通常所说的“养老方式”主要有三种:家庭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照顾作为一种理念最先由英国提出。现阶段英国社区内提供的社会照顾服务,包括儿童家庭服务、家庭护理服务、(老人、残疾人)日常照顾、咨询服务等四大类几十个小项的服务。(二)养老服务的具体方法1.关注老人的情感需求(在社区照顾模式中,最值得推崇的是其“亲情慰藉”)2.邻里互助、注重服务的针对性和及时性第11页共11页 3.注重社区居委会中介作用的发挥4.建立廉价且周到的社区生活服务(,包括送餐、送菜、送粮、送报、送水等各种上门购物服务,打扫卫生、理发、洗澡、修脚等上门生活照料服务,维修水电气暖设施、家电等上门修理服务)5.建立廉价且周到的社区医疗服务6.建立丰富健康的老年社区文体活动服务7.建立老年人心理健康和精神慰籍服务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志愿者的力量。志愿者的广泛参与是社区照顾不可忽视的力量,也是我们成功实施养老的社区照顾不可或缺的一环。三、社区照顾(一)发展社区照顾的现实背景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国家赖以整合城市基层社会的“单位制”模式的控制功能逐步弱化,其制度后果也逐渐显现。与此同时,工业化和市民社会的发育使家庭小型化,家庭功能也开始社会化。在这一背景下,社区居民获取福利服务的重心开始由单位及家庭转向社区。因为社区照顾是实现社区和睦、自助、互助的手段和途径,新形势下的社会福利改革要求社区承担更多社会服务功能,实现社会福利供给社会化,使得社区成员充分参与社区公共事务,从而在基层社会实现政府、市民同社会的良性互动与和谐。此外,随着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的社区化,如失业下岗者的再就业问题、老年人的医疗卫生问题、贫困家庭的救助问题等,客观上都需要社区照顾的发展。(二)社区照顾的定义我国学者结合专业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对社区照顾进行本土化界定。钱宁认为,社区照顾是针对社区内所有有需要的人士,由社区中的各方面成员——家人、亲戚、朋友、邻居、志愿者等组成的非正式网络,与各种正式的社会服务机构——医院、养老院、福利院、精神病院及各种康复中心等政府的和非政府的机构相配合,在社区内对需要照顾的人提供服务的过程。周沛认为,第11页共11页 社区照顾是专业性的社区工作者动员和调动社区资源,运用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支持网络,联络社区内政府和非政府的机构,通过合作与协调,以正式合法的社会服务机构和服务网络来为有需要的人所提供的援助性服务,是解决社区居民特殊困难的一种方法和途径。同时他还指出社区照顾是一个社区服务网络和过程,也是一个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社区工作方式,其对象是特定的,主要指社区内有特殊困难而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加以解决且需要较长时间照顾的个体及其家庭。这些概念反映了社区照顾是社会工作的一种工作模式,是一种专业化的实务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强调了社区照顾的服务提供者所扮演的角色,同时将社区照顾的惠及群体扩展到社区中有需要照顾的人或家庭,而非只是老年群体。(三)社区照顾的目标从微观层面看,是给予特殊困难的家庭和个人一定程度上满足其需要的照顾服务,以保证其日常生活的顺利进行;从宏观层面看,通过社区照顾对社区成员灌输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使社区成员融入社区生活,让社区真正成为集多种整合功能于一体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四)开展社区照顾的可行性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问题的社区化客观上需要社区照顾的发展。我国学者以开放和肯定的态度看待社区照顾,并分析了实施的现实基础。我国自古有尊孝重道的美德,邻里相伴、守望相助的传统使得我国存在着以家庭为基础的社区照顾的雏形,为社区照顾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从成本效益上说,和机构照顾相比,社区照顾因其可观的经济效益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成本低廉的社区照顾养老模式可以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从社区照顾自身优势来看,满足照顾对象基本生活、康复护理、精神情感娱乐等多方面需求,获取资源的渠道涉及国家、社区、家庭及个人等多个方面,体现了功能的全方位性、资源的多元性及体系的多层次性、开放性和优势互补性,弥补了单纯性照顾的不足,受到了照顾对象及其家庭的欢迎,为社区照顾提供了社会基础。对社区照顾的可行性分析除了现实需求和服务的社会化外,另外一方面是政府开始倾向于重视社区功能的开发。改革开放后,面对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竞争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政府和企业的职能正发生着重大的转变,第11页共11页 之前他们所承担的许多功能正被新型的现代化的社区所替代,社区照顾在我国社会服务中的地位凸显,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具有深远的价值。在此基础上,社区照顾研究不断拓展,开始进入系统化的发展阶段。(五)开展社区照顾的意义从现有文献来看,其意义至少有以下几点。首先,符合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福利思想,完善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是典型的以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为主导经济形态的血缘宗法社会,一直所推崇的是孔子的“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通过家庭和宗族来满足社会成员的最基本需要,与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相适应。随着近代化的持续深入,晚清、民国时期初步确立了“人民有难,国家有责”的价值观念。改革开放后,大陆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得到全面发展,借鉴西方社会发展成果,并结合我国传统的重视家庭的观念,将国与家的福利融入到社区之中。由此可见,社区照顾不仅符合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底蕴,其在大陆逐渐被接受也是中西文化在几经磨合之后的必然结果。其次,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物质帮助和精神支持,使社区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通过社区照顾,社区内需要帮助的家庭和个人得到不同形式和程度的支持。钱宁认为,根据受助者所制定的计划既发挥非正式照顾的特长,又不排斥机构照顾的必要性,使照顾能更有效地满足受助者的需要。周沛认为,较之于农耕社会的邻里及其相互照应,现代社会中的社区在空间范围上要大得多,照顾的内容和项目也要复杂得多,传统的邻里之间的相互照应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而社区照顾则能较好地利用社区资源,把人们之间的互相关怀和帮助推广到整个社区。再次,促进我国现代社区的建设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现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社会化等一系列新现象,“去单位化”和重视社区建设等已达成广泛共识。社区照顾的实践是要在社区内建立一个由广泛社区群众组成的支援系统及网络,以发挥照顾功能。这些由邻里和社区人士组成的互助网络,有助于建立关怀互助的社区环境和气氛,促进社区发展。最后,社区照顾价值和理念推动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社区照顾为社区居民创造了更多的互动机会,并有效地保障弱势居民的需求,对于安抚他们的心灵、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第11页共11页 四、社区照顾养老模式(一)社区照顾养老模式的定义及优势社区照顾养老模式是指通过运用社区的各种正式与非正式资源,尽量做到使需要照顾的老人能够继续留在社区或他们原来熟悉的生活环境下维持独立的生活,同时又能获得必要的照顾,从而避免不必要的住院或隔离。但是为什么说这样一种模式很适合养老,对于老年人安度晚年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呢?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1.养老实行社会化,即由国家、社会、集体、个人等多种力量共同参与并承担,而且这也是中国应对老龄化问题的现实选择;2.社区建设运动。这一与养老社会化密切相关的宏大社会背景中可以看到,社区建设的迅速发展,社区的成长发育,为老人社区照顾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3.模式合理。这样的一种社区照顾养老模式是被认为是一种比较合理的老年服务模式,是内容庞杂的社区照顾体系的一部分;4.有利于老人身心健康。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技术性”角度出发来看是很有利的。这种模式通过运用社区的各种正式与非正式资源,尽量做到使需要照顾的老人能够继续留在社区或他们原来熟悉的生活环境下维持独立的生活,同时又能获得必要的照顾,从而避免不必要的住院或隔离。(二)社区照顾养老模式的功能第一,社区照顾功能的全方位性。(就是满足老年人在养老护理过程中的各方面需要:一是物质经济上的供养需要;二是生活照料和护理上的需要;三是精神支持的需要,包括情感上的慰藉、充实精神生活的娱乐和教育、老年生活调适的心理辅导、应激——应对社会支持等;四是保护生命的需要。)第二,社区照顾资源的多元性。(在传统家庭照顾模式中,对老年人的经济奉养、生活照料和精神关怀由家庭提供。家庭是完成养老护理功能的资源所在而社会化照顾模式的特点是社会提供养老护理资源。此两种模式的养老护理资源均是单元性的。与中国现今社会经济发展形态相适应的社区照顾模式,其完成各方面养老护理功能的资源既来自个人、家庭也来自社区、政府,因而是第11页共11页 多元性的。社区照顾资源包括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家庭供养、个人储蓄、自我供养涉及国家、社区、家庭和个人等多方面。)第三,社区照顾体系的多层次性、开放性和优势互补性。(社区照顾的“家”概念,不再是仅由亲缘关系成员所组成的狭义的家庭概念,而是在生活功能上,扩展到其所处社区的广义的家庭概念,在这样的“社区——家庭”环境中,社会人际关系层次更多,人际交往互动方式更为多样,更能满足人际互助与沟通的多元需要。)(三)社区照顾养老模式的分类1.社区居家照顾体系。社区居家照顾体系是由老年人生活的社区向老年人提供各种形式的人户或者上门的照顾服务,使老年人尽可能延长留在家中养老的时间和在社区生活的机会,同时也是家庭养老护理功能弱化的有力补充。2.社区养老机构照顾体系。社区养老机构照顾体系,是指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高、健康状况的恶化终会陷入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困境,无论是单独生活还是与子女生活在一起,其晚年生活的照顾都不是子女可以完全承担的。在这种情况下,应当通过设在社区内的养老院等专业化的机构养老设施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照顾。与社区居家照顾体系相比,社区养老机构收住的对象主要是日常生活严重不能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而家庭又无力照顾的老年人;服务的提供者是专门的养老机构。(四)已有的实践社区照顾养老模式,这样一种模式可以说是刚刚兴起,各个地方都在努力的探寻一种方法,一种模式,去更好的践行社区照顾养老模式。下面将介绍2种:1.六位一体模式(针对老年人):一是生活照料:为参加俱乐部活动的会员提供的日间照料服务;为不能(不愿)出门的老人提供做(买)饭、代购物品、户外活动服务;为所有老人提供送水换气、洗涤衣被、缝纫修补、打扫卫生、家电维修、管道疏通、临终关怀服务等。二是康复理疗:包括健康指导、保健咨询、慢性病预防、残疾人康复指导、康复护理、组织老年人查体、建立健康档案等。三是精神慰藉:包括图书阅览、讲书读报、文体活动、谈心交友、老年课堂、心理咨询及疏导等。第11页共11页 四是法律服务:包括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综合来看,社区养老服务的内容已经相当完善,几乎涵盖了老人日常的基本需求。2.“三工程”:一是居家养老工程。服务对象是社区中的孤老、贫困老人、生活不能自理老人等,服务内容是为这些老人提供免费服务。二是幸福安康工程。主要是医疗服务,工程的实行形式为在各街道建立卫生服务中心,每个社区建立养老服务站。对社区的低保老人及孤老实行“三优先”:优先挂号、就诊及拿药;定期对老人提供免费查体;费用只交80%~90%。除了上述的“三优先”外,这一工程还面对社区的老人提供以下服务内容:定期举行健康保健知识讲座,请专家和卫生服务站的大夫讲授El常保健知识。三是快乐晚年工程。主要是依托星光工程的老年人活动中心,进行老人娱乐健身服务的提供。这些活动中心全部为老人免费开放,同时还成立了科普大学,定期为老人讲课,并组织老人开展多种形式的书画活动。以上两种方法看起来很具体,也很适用,但是所采用方法的精神都如出一辙。对老年人心理的关怀和关爱,更加的注重人,是我们这些方法的根本出发点。五、实施社区照顾养老模式的关键因素根据社会网的研究理论,整个社会就是一个由相互交错或平行的网络所构成的大系统,而网络分析的一个特征就是强调按照行为的结构性限制而不是行动者的内在驱力去解释其行为。在社区照顾的资源网络中,正规照顾和非正规照顾可被视为具有依赖性的联系网络,各自按照联系点有差别地占有资源和结构性地分配资源。因此,如何构建社会网络并加强不同资源间的联动,成为实施社区照顾的关键所在。(一)重视家庭支持等非正式资源的作用社会网络一般是以个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推展,基于血缘、地缘和业缘等自然关系构成的非正式网络是社会网络的主轴,社区照顾鼓励一切非正式关系群参与到照顾网络。福利国家最初想借此缩减照顾成本从而摆脱福利困境,但非正规照顾因其固有的优势而受到推崇。在非正规照顾中,家人、朋友、邻居等与被照顾者因固有的感情而易于互动,提供的服务也更具人性化和针对性。正如有的学者指出,家人护理和家庭支持等形式是社区照顾的核心。据估计,西方工业化国家约第11页共11页 75%-80%的社区照顾由非正式资源实现。(二)加强国家、政府的作用强调非正式资源照顾并非排斥正规照顾。相反,由于非正规照顾在人力、财力尤其是服务质量的专业性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更突出了以国家、政府为主体的正式照顾资源的作用。国家、政府在社区照顾网络中处于枢纽位置,其所掌握的权威和资源可以有效动员和组织社区社会网络中的一切资源。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政府首先须转变职能,由直接提供照顾服务转向对社区照顾进行宏观规划、引导和监督。这方面的作用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相关制度建设构筑社区照顾的基础和保障。如在城建规划项目中优先考虑养老设施、在税收、贷款方面提供优惠政策、结合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制定社区照顾的管理制度等。另一方面,为社区照顾服务提供财政支持。在发达国家,社区照顾所需大部分资金由政府提供,个人、家庭只需较少花费。欧美国家实施社区照顾的基本背景是去“机构化”,在我国,机构式的养老照顾并不普遍。因此,趁尚未大量机构化时,政府可将预算直接转移至社区资源的充实,用于扶持家庭和非正式照顾组织的发展。(三)鼓励和培育社区民间组织的参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区照顾经验表明,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是社区照顾实施中的主要推行力量,是社区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和中介。在我国,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分离、权威主义文化消解和总体性社会的逐步解体,社会公共领域已经开始发育并显示出其优越性。目前,我国社区照顾中的非正式组织的发育仍相对滞后,而且是建立在利他行为和邻里互助等非正式社会资本的基础之上,相当脆弱并具依赖性。因此,有待政府通过制度化途径,完善资源供给机制,促进社区照顾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补贴、委托经营、购买服务等方式为社区民间组织提供资金援助。另外,在我国实施社区照顾,还应加强包括专业社区工作者及社区志愿者在内的社区照顾队伍建设。西方国家的社区照顾管理体系由专业化、半专业化和受过训练的志愿人员组成,基于我国国情,目前需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在此基础上,进行尊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培育公民的社会责任和志愿精神,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区照顾养老模式。第11页共11页 参考文献【1】梁万年、曹红霞等,2型糖尿病社区照顾路径应用的评价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4.343【2】梁万年、曹红霞等,高血压社区照顾路径的应用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04.440【3】梁万年、路孝琴等,冠心病社区照顾路径应用的评价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5.532.【4】刘岩、刘威,老人群体与社区照顾——对长春市和心俱乐部的个案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6.(4).179.【5】李宗华、李伟峰、张荣,老年人社区照顾的本土化实践及反思【J】.甘肃社会科学,2009.4.34.【6】陈颐,关于养老服务产业化的几个问题,现代经济探讨【J】.2010.(11).19.【7】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第5期区县局级干部培训一班养老福利事业发展课题组,加快建立以居家养老加社区照顾为基础的养老福利事业发展模式【J】.新视野——首都科学发展论坛,2009.(4).80.【8】徐祖荣,人口老龄化与城市社区照顾模式探析【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5).49.【9】张民省,老龄化趋势下中国养老模式的转变与创新【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32.2.【10】仝利民、王西民,上海市老龄弱势群体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79.【11】何雨、王振卯,社区照顾:城市养老模式的第三条道路【J】.南京社会科学,2009.(1).96.【12】李晓华,社区照顾模式与我国养老方式选择【J】.理论学刊,2005.(10).10.102.【13】马贵侠、徐小玲,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社区照顾模式介入.文教资料.124.【14】钱宁.社区照顾与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J】.第11页共11页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7):112-113.【15】周沛.社区照顾: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社区工作模式【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2,(5).20.第11页共11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