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贵州民族民间美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贵州民族民间美术

ID:44874858

大小:35.01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贵州民族民间美术_第1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贵州民族民间美术_第2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贵州民族民间美术_第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贵州民族民间美术_第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贵州民族民间美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贵州民族民间美术陈惠君内容提要:作为中国文化艺术的起点之一,民间美术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的最普遍的表现形态,体现出中国文化本原的独特魅力,也是中华民族美术生存发展的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对中国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艺术有着无法估量的重要意义。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的保护和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本文就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作一个初浅的分析。期望能使社会各界对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有共同的认识。主题词:民族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一、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的基本情况贵州民间蜡染,蜡染古称“蜡缬”

2、没“缬”的意思是有花纹的织物,它与“绞缬”(扎染)、“夹缬”(蓝印花布)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的三大防染工艺。蜡染的起源一般都认定在汉代甚至更早。后来《贵州通志》记载:“用蜡绘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可见蜡染已由灌蜡刻板印布发展到直接用蜡在布上描绘了,这与流传至今的蜡染工艺基本一样。1987年,在贵州平坝宋代“洞棺葬”中发现蜡染、刺绣和织锦等随葬物品,其中还发现有铜蜡刀和引人注目的鹭鸟纹彩色蜡染百褶裙,这些都证明了蜡染的悠久历史。贵州苗族刺绣,贵州是苗族人口最为集中的省份,全省苗族总人数在370万左右,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苗族的刺绣、

3、挑花、织锦是伴随着服装的产生而形成的装饰艺术,与整套服装结构有机结合,经过长期的承袭发展,形成了瑰丽多姿、精彩纷呈的服饰艺术。苗族刺绣具有符号化的部落徽记属性,其传承具有鲜明的集团性和稳定的历史继承性,各支系的图案纹样都有固定的母题和表述形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发展中逐渐形成传统,并世代相传。苗族刺绣所表现的内容,题材广泛,承载了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神话、故事、英雄、征战无所不包,它记录了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等内容,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6贵州苗族银饰,银饰时苗族人民生活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饰品。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

4、发挥着积极的社会功能作用,展现出精美绝伦的艺术审美价值。贵州苗族银饰工艺主要分布在境内几条大江大河周边,如中部方言区的清水江流域、巴拉河流域、舞阳河流域、都柳江流域;东部方言区的沅水流域等较为富裕的地区;西部方言区苗族多居住在交通不便的高山上,历来处于贫困状态,银饰显然是珍贵难的的饰物。由于地域与支系的差别,苗族银饰显现为异彩纷呈、丰富多变的形态,在全省许多地区都有分布。最有代表性的是黔东南地区的台江施洞、雷山西江、黄平等地银饰艺术。银饰是苗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地域或民族的差异而呈现不同的风格手法,作为财富和美感的象征,以及银饰自身所承载的丰富

5、的历史文化信息,银饰在苗族群众的生活中举足轻重。从审美的视角来看,银饰作为整体服饰的一部分,其装饰的部位是造型元素的重要一环,给人高贵华美的感觉,对整个视觉效果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一般银饰的布局可分为头饰、颈胸饰、衣饰、手饰这几种主要的类型。贵州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包含了染绘、刺绣、编织、雕刻、陶艺、金属工艺等多种门类,其中又可细分为多种风格样式。其运用材料广泛,工艺技巧多种多样。从地域上来看,贵州各地州、县(市)均有多种工艺的分布,从民族构成来看,各个民族都拥有不同形式的工艺品种类,相对而言,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土家族、革家等民族的民间美术

6、形态较为丰富和典型。作为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美术通常经由感官认知和潜移默化来实现其社会功能,它不仅仅是一种只有单纯审美功能的艺术样式,而是通过对生活的参与,通过民间美术的功利性作用来实现其社会价值,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一直对广大民众的生活发挥着沟通物质与精神的作用。二、自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所做的工作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遭受的冲击,贵州没有封闭山门,而是采取更为开放的姿态:对外宣传多彩贵州,对内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2003年1月1日6,贵州省人大颁布施行《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这是继云南之后的全国第

7、二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法规的实施,使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开始就在法律的框架下运行。2004年,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委员会正式成立,文化厅、民族事务委员会等多个部门共同承担起了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重任。2005年,省政府设立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专项资金,为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后勤保障。贵州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一批文化人抱着向民间学习的虔诚之心,收集了大量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料。20世纪80年代,为编纂《中国十大文艺集成.贵州卷》,贵州动员了上千人的普查队伍,收集了上千万字的资料,出版了《贵州民

8、间艺人小传》、《贵州少数民族节日大观》等一批书籍。从2006年开始的又一次大规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将持续到2007年结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