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419197
大小:464.54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0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儿童意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江西社会科学!""#$%“四川美姑口头论辩探研究基地”,“贵州黎平侗族大歌研究基地”。田野研究基地的建设,极大地推动了史诗田野工作,并使史诗田野工作逐渐走向学术规范化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文学资料研究库在民族文学研究所的创保护中的“儿童意识”建,是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标志。资料库中,口传史诗的音像资———从日本民俗活动中得到的启示料,史诗歌手档案,田野调查报告、史诗文本、史诗研究著述,国内外与史诗相关的译著,史诗文本与著作论文索引!郑土有及相关的实物等,资料相当丰富。我们相信,随着口传史诗田野工作普遍性与深入性的发展,少数民族
2、文学资料研究库中的“口传史诗资料库”的库藏必将更加丰富,将如何使濒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活态”的生成为国内第一流的史诗资料研究中心,成为非物质文化命形式得以继续传承,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通常的做法遗产———口传史诗保护、抢救与研究的基地。是对少数掌握技艺的传承人进行保护,但本文认为仅限“少数民族史诗研究”多次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项于此是远远不够的,在对核心传承人进行重点保护的同目,并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近&"年来,经研时,还应该重视“群体”传承人的培养,而“群体”传承人培究所老、中、青三代史诗学者的共同努力,目前,研究所的养的核心是儿童,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3、护的过程中史诗研究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国际影响也在日益增强。应强化“儿童意识”,在这方面日本的做法值得借鉴。三大英雄史诗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儿童意识;日本(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一批史诗歌手被文化部命名为“优秀号)+""-./+#0(!""#)"%.""!-."1传承人”。研究所的史诗学者,被文化部聘为国家非物质郑土有(+%1!—),男,文学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组成员,参加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授、博士生导师,日本神户市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保护文件的起草工作,参加国内
4、外举办的国际非物质文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艺学和信仰民俗化遗产保护研讨会。研究所的史诗研究学者在文化部、国学。(上海!""-&&)家民委、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的各项学术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年,民族文学研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保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究所被文化部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单活力,对于一个民族和社区的文化认同的重要性正日益位”,所内的两位史诗学者被文化部授予“非物质文化遗被人们所认识,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世界各国都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在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努力。然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
5、保护过程中,有一个很难破回顾民族文学研究所&"年来的史诗研究,取得的解的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特征是其“活态成就是巨大的。史诗的田野工作促进了史诗研究的深入性”,其价值和功能都是在其生命的流程中才得以实现;发展,一批建立在扎实田野工作基础上的史诗研究专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等都著、史诗研究丛书已陆续出版。但是,问题也是存在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族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尤其是对口传史诗受到现代化冲击所面临的危境,要有境已经或者正在消失,如果不施加一定的外力,它注定是足够的认识,采取必要的措施。重视田野实践,重视史诗要走向消亡的。因此,如
6、何通过保护措施确保其“活态理论探讨,重视史诗研究方法创新,推进中国史诗学的性”,确保其在新的环境中能够继续传承,是一个需要在创建,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的课题。【责任编辑:彭勃】!""#年上半年在日本工作期间,笔者从各种媒体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儿童意识”———从日本民俗活动中得到的启示了解和观看了大量的日本民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层次、不同辈分的人群构成的,不同的辈分不仅是生理主要组成部分)活动,也有幸参加了几次日本民俗活动学意义上的“传宗接代”,而且也是文化的“前赴后继,代的调查,深刻体会到日本国民对民俗活动保护的重视,代传递”
7、。由于社会的发展,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的改尤其是在传承方面所作出的积极努力。其中,日本民俗变,尤其是人们观念的变化,使得某些原本人们习以为活动中对“儿童”的重视笔者感受最为深刻,这也是目前常的、作为人们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逐渐脱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较为欠缺的。为此笔离了人们的生活视野,处于濒临消亡的状态。这种文化,者将结合日本的情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中老年人大多都亲身经历过、参加过,青年人或许也看一、谁是传承者到过,而少年儿童则基本上没有任何的印象。因此,要想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使其能够传承下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