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29《答司马谏议书》教案(2)(新版)语文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29课答司马谏议书一、教学目标: 1、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3、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二、教学重难点: 1、领略《答司马谏议书》简明扼要,铿锵有力的词语的运用. 2、作者在本文中对实施变法出现四个问题的解答.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他
2、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在这篇《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 二、文题解说: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这个文题的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身为参政知事(相当于宰相)的王安
3、石开始推行新法.第二年,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大夫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六百多字的长信,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就是王安石的复信. 三、、诵读感受 (1)教师范读课文. 朗读时语速稍慢,注意突出句子内部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能对照修正自己预习时揣测不当的停顿. (2)认读下音. 怨谤(bàng) 难壬人(nán) 胥怨(xù) 盘庚(gēng) 会晤(wù) (3)同座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要求:能认真、大声、准确、清晰地诵读;能指出对方诵
4、读中的失误和不足.) (4)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点. (可从声音是否响亮、读音是否准确、停顿是否合理、语调是否恰当等方面入手.) (5)识记词语 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蒙教:承蒙赐教.窃:谦词,私下,代“我”.操:持.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强聒: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上报:回信.重念:又想到.视遇:对待.反复:书信反来.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见恕:原谅我.名实:名义和实际.人主:皇帝.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生事:生事扰民.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举
5、:推行.辟:排除,驳斥.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恤:考虑.汹汹:波涛声.这里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互相.非特:不只是.特,只是.度(dù):计划,主张.度(duó):考虑.膏泽:给以好处.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敢知:敢于领教.知,领教,接受.由:机缘,机会. 不任:不胜.区区:情意诚挚.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极点. (6)集体诵读,把握文脉,体味文情.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
6、场和态度. 第二部分: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部分: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第四部分: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四、诵读回味 五、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巩固课上文言字词的积累. 2、用正楷或行楷字书面翻译第1-2段.第二课时 (一)活动引导 1、小组交流作业. 2、诵读课文. (二)品读拓展 “王安石变法”距今已有近一千年.在
7、这次变法中,以王安石为代表的革新派跟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发生过激烈的斗争.虽说历史是那样的遥远,但是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依然可以领略到当时唇枪舌剑的滚滚硝烟.现在,让我们撩起历史的面纱,穿越时间的隧道,去感受一下这段轰轰烈烈的历史吧! (三)研读课文 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 “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3、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 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8、(可引用课文中句子作答.)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 ②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就搞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