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态诊断在城市建设中的运用探讨

自然生态诊断在城市建设中的运用探讨

ID:44598167

大小:30.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23

自然生态诊断在城市建设中的运用探讨_第1页
自然生态诊断在城市建设中的运用探讨_第2页
自然生态诊断在城市建设中的运用探讨_第3页
自然生态诊断在城市建设中的运用探讨_第4页
自然生态诊断在城市建设中的运用探讨_第5页
资源描述:

《自然生态诊断在城市建设中的运用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自然生态诊断在城市建设中的运用探讨摘要:自然坏境是城市组成的主要部分,生态城市建设体现了对自然生态环境适宜性和制约性的尊重。根据自然地理学对系统物质组成的划分,分别从地貌单元、水文、生物、气候寻找城市规划设计建设过程中有关城市建设的适宜性和制约性条件,将自然的语言融入现代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为实现城市的自然生态平衡设计提供保障。关键词:自然环境诊断生态规划1引言将城市有组织地融入自然环境之中,成为真正意义的“山水城市”一直是人类不断不断探索、自我完善提高的一部分。然而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不可避免对自然生态产生了负面影响。如何在城市规划屮

2、根据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将城市建设融入自然,实现对自然生态的平衡设计,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生态支撑。而在所有开发建设活动Z前对城市生态的摸底工作,即城市自然诊断则是体现寻找城市的生态制约条件,也是实现自然生态平衡设计的价值点[1]所在。屮国传统道教文化提及的“师法自然,因地制宜”正是体现了城市发展需要尊重自然的智慧。生态诊断对于此句的理解则是通过对自然木底的学习和传承,形成对特定区域自然生态条件的理解和传承,即基于生态理性的思考,按照自然生态原理构建城市系统,并尽可能减少城市建设对自然的损伤、提高城市生态效率的过程。只有这样,城市生态环

3、境质量与生态服务价值才能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耍保障[2]o2自然生态诊断的理论基础自然地理学将自然地理坏境视为一个庞大的冇机物质系统,其五大基木组成要素,即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在能量的支配下不断进行着动态联系。因此生态诊断关键技术即基于自然生态原理对各自然要素进行集成分析的同时还需体现各要素分析的动态联系。承载力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基石,是根据自然资源与环境容量约束下的实际承载能力确定城市在生态系统承受阈值范围之内的发展强度,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享的生态文明内涵。因此自然生态诊断从约束性条件内涵出发,即从尊重原始地形地貌、顺应

4、口然生态演变规律、保持原生表土口然植被、维持自然生态多样性角度进行城市的生态本底前期分析,使城市在对自然扰动最小的被动式设计中实现生态过程的自我维持、自我循环,使城市自然生态承载力始终处于一个安全阈值范围之内。3生态诊断从理论走向实践3.1从地貌单元到城市建设适宜性城市发展过程中自然地貌作为城市下垫面的基盘,直接影响着城市形态、结构和城市发展方向,因此自然地貌対城市的适宜性问题,是当前和未来城市地貌研究的主要问题[3]。在城市开发建设前端对地貌因素潜在作用的影响的判别诊断,将有利于城市规划和城市空间布局的顺利进行,也有利于城市功能和职

5、能的充分发挥[4]。由于快速城市化扩张对建设用地需求量的增加,以山体、河漫滩、湿地、沟谷等为代表的自然地貌在逐渐被改变或者侵占,导致城市自然生态骨架或生态敏感地带的破坏,从而引发更多的次生灾害和潜在城市生态风险。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前端通过対地形地貌分划分,工程地质和地质灾害易发特性的认识,以及对地貌单元过渡带进行冇效识别,才能在城市建设布局、开发强度、用地类型的控制中因地制宜提出开发策略,达到趋利避害、降低城市建设维护成本、保护城市安全的目的。例如预留口然汇水坡度和沟谷形成地表径流排泄通道,降低市政管网敷设强度;对易出现水土流失、滑坡

6、等自然灾害的区域进行避让,既克服不利因素,也反应出城市的固冇山水风貌,将城市地貌寓于城市景观建设之屮;充分利用自然坡度在15°以下的山间盆地中的山前台地面、盆底平原作为城市建设的理想地貌单元[4]。3.2从水文到海绵城市的认识自古以来,“得水为上”,河道水体为城市提供了水源,但不利水文条件同时也给城市带来诸如洪水隐患、年均水量不均、河岸冲刷,河床淤积的不利影响。因此,如何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通过水文自然生态诊断,判断对于城市水文条件维护具有重要作用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是建设水安全城市的基本要求,同时对于受到破坏的水休和自然环境

7、提出生态空间恢复和修复策略。海绵城市即作为能适应坏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冇良好“弹性”的城市,其建设理念应在考虑长期性和复杂性的基础上遵循生态优先原则,从城市规划各阶段提出设置海绵性下垫面、城市低影响开发、城市河湖水系的打造以及强制调蓄容积以及超标雨水排放通道的设置原则。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低冲击技术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实现城市的良性水文循环[5]。从3.3从生物到生态控制底线的保护自然地理学对生物耍素的研究包括种群、生物群落以及生态系统

8、的多样性。对于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城市化过程,更具现实意义的问题是如何判别和保护城市扩张的生态底线[6]o因此通过生态诊断优先识别和保护自然提供的关键生态系统服务以及维护这些服务的空间格局,然后适应性的选择生物栖息地,来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