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548007
大小:118.73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10-23
《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一上学期周测(115)语文试题含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I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多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婴将车骑追项籍至东城,破Z,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屮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叙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
2、,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乂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取船以待?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代,情节亦淡然松弛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这就是江
3、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做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敷船待”的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釆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莫邪山南,周围二里。……羽溃围南驰,汉骑将灌
4、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十余处。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原文题目为《项羽究竟死于何地》)1.从文屮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B.据史料记载來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D.项羽崛起于吴屮,兵败垓下,
5、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2.下列各项不屈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一项是()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腰船待”的生动描写。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腰船待的佳话。0.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做出种种臆度误解。D.作者认为司马迁是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的。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从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在安徽定远县境内。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6、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字,完成第4—7题。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完成4一7题(19分)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吋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Z谋也。管仲□:"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吋也。吾尝三战三
7、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Z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I•余世常为名人夫天下不多管仲Z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小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姑,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
8、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