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2017届普通高考测试题(二)语文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湛江市2017届普通高考测试题(二)语文试题解析版

ID:44366294

大小:220.87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10-21

广东省湛江市2017届普通高考测试题(二)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7届普通高考测试题(二)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7届普通高考测试题(二)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7届普通高考测试题(二)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7届普通高考测试题(二)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广东省湛江市2017届普通高考测试题(二)语文试题解析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卷类型:A湛江市2017年普通高考测试题(二)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铅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填涂考生号。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中国传统伦理中尤其是在早期传统中,“道”和“德”最早是分开来讲的。“德”观念的产生当在

2、原始社会,与氏族有关。巴新生先生认为“德”观念的发展有四个阶段:原始部族的图腾崇拜;殷商时期的上帝崇拜和祖先崇拜;西周君主的祭祀征伐、视察巡行即统治者的政行;春秋时期的道德观念即普遍的道德判断标准阶段。“道”观念的出现当晚于“德”观念。从原始语义上来分析,“德”观念最早为一种原始部族的图腾崇拜,为部族成员所共有。而“道”观念的原始意义是所行的道路,也是一种普遍的观念。可见,“德”观念同“道”观念在其产生的初始意义上,就有一种成长为普遍性的趋向,都具有成为普遍观念的可能性,这是它们最终走向抽象范畴的一个前提。

3、从字义上来考察,“道”从首从行,点明了人在“行”时,要时时抬头,或“仰首”“向外”,以“观察”或“体会”那高高在上的“天”或“天意”,从而保证天命得以践履;“德”从行从十目从一从心,点明了“德”之行首先乃是有“心”之“行”,应该时时注意问“心”,注意“向內”求索,反观自己的“行”是否是出自“內心”对“天”或“天命”的洞察。相比起“道”观念,“德”观念更具体,距离人更近。作为文化现象,在演变过程中,“德”观念逐渐成为“道”观念的体现。如《国语•晋语》中载,晋厉公六年,范文子率晋军在鄢陵打败楚军后,针对晋厉公的

4、“无德而功烈”,说:“吾闻之,天道无亲,唯德是授。”天道是没有偏私,只把福命授给有德的人。可见,天道的得以体现就是通过“德”。西周时期“德”观念的使用总是与宗教的天命观相结合,“以德配天”即是其最有代表性的表现。可是到春秋后期,随着天命观的不断遭到怀疑,“天”的神学观念也不断被怀疑和剔除,逐渐向自然天道观转化,与之相配的“德”也便具有了天道自然的意狡。“德”逐渐成了“道”的体现。于是,“道”是高高在上、供个体效法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德”则是“道”在个体身上的凝结和体现,“德”和“道”的关系套用柏拉图的话

5、说是“分享”的关系。也就是所谓的“月映万川”,即“一切水月映一月,一月摄一切水月”。“道”成为统一的、普遍的,而“德”是个别的、分殊的。最早将“道”和“德”连用,见于《易传》及《荀子》。《周易•系辞》中也是道、德分言,惟《说卦》云:“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在这里“阴阳”、“刚柔”虽然是连着用的但表达的是两个词意,所以“道德”在这里也应是两词并举。《荀子》中:“故学止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这里道德连用,可能本指道与德,连用成为一词。汉代以后道德成

6、为常用的名词。(摘编白薛江谋《中国传统伦理视域下的“道”“德”关系探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中国传统伦理中,“道”和“德”最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含义不同,产生的时间也不同。B.从原始语义上看,“德”观念和“道”观念都是普遍的观念,这决定了它们最终走向抽象的范畴。C.从字义上考察,“道”注意“向外”求索行为是否践行天命,“德”则把目光引向人自身,比“道”更具体。D.春秋后期,“以徳配天”的情形发生了改变,“徳”具有了天道自然的意义,“徳”与“道”的关系更近了。2.下

7、列理解和分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德”观念是发展变化的,例如巴新生先生将“德”观念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德”的内涵有所不同。B.文中引用范文子的话“天道无亲,唯徳是授”,是为了证明“徳”观念在演变过程中逐渐成为了“道”观念的体现。C.在作者看来,“德”与“道”的关系就是所谓“月映万川”,这里“月”相当于“德”,“万川”相当于“道”。D.“道”“德”在《易传》及《荀子》中连用,此时还应该是两个词,汉代以后才成为一个常用的名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徳”观念最

8、早为一种原始部族的图腾崇拜,为部族成员所共有,由此可知,“徳”观念当产生于原始社会,和氏族相关。B.“道”从行从首,“德”从行从十目从一从心,这说明“道”观念和“德”观念都与“行”有关,但“德”更倾向于关照人的内心。C.春秋后期,由于人们科学认知水平的提升,天命观不断遭到怀疑,“徳”观念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德”衍化成了“道”的体现。D.“道”是高高在上、供个体效法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德”是“道”在个体身上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