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及其邻区地壳结构研究

重庆及其邻区地壳结构研究

ID:44319398

大小:2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20

重庆及其邻区地壳结构研究_第1页
重庆及其邻区地壳结构研究_第2页
重庆及其邻区地壳结构研究_第3页
资源描述:

《重庆及其邻区地壳结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重庆及其邻区地壳结构研究摘要:利用重庆及其邻区的34个宽频带地震台站接收到的2040个远震P波波形,计算其接收函数,运用以H-k扫描为主并辅之以转换相到时读取的方法,计算出这34个台站下方的莫霍面深度及波速比;再通过波速比计算其泊松比。计算表明:研究区莫霍面深度范围在40〜56km之间,变化总体相对平缓,呈现“北深南浅”的趋势;泊松比分布在0.28〜0.30之间。最后讨论了H-k扫描方法与读取转换震相到时两种方法的优劣。关键词:接收函数;H-k扫描;波速比;到时读取中图分类号:P315.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666(2013)04-0478-070引言在地震学中,莫霍

2、面是划分地壳和上地幔的不连续界面,它表征着在地壳和上地幔Z间,地震波速度、化学成分和流变性质等有明显改变。而莫霍面的埋深是表征地壳结构以及局部地质构造变化的重要参数(Zhu,2000)o泊松比(。)在解释地壳物质构成方面有重要意义,唯一可以通过P、S地震波速度的比率确定(贺传松,王椿铺,2002),比单独用P或S波速度确定地壳物质构成耍准确(Christensen,Fountain,1975)。远震接收函数可有效反演地壳结构,这种方法已经Fl渐成熟(Owensetal,1987;刘启元等,1997;吴庆举,曾融生,1998;Zhu,2000;Kindetal,2002;Copley,M

3、ckenzie,2007),现已经成为反演地壳和上地幔速度结构的标准工具(Bostocketal,2002;Kindetal,2002)0随着高精度宽频带数字地震台站的广泛布设,我们可以接收到大量来自全球的地震信号,这为接受函数方法的成熟和完善提供了前提条件。远震P波接收函数是将远震观测资料的垂直分量作为与震源和传播路径有关的原生波,通过对径向和切向分量的反褶积得到。接收函数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震源时间函数和传播路径的影响,对接收台站下方速度结构产生的PS转换波特别敏感(吴建平等,2001)o通过分析接受函数就可得到台站下部的垂直分层结构。在此基础之上,运用H-k扫描方法可以得到台站下方

4、地壳结构信息。1研究区及台站简述本文研究区位于(28°〜33°N,104°-112°E)范围内,即四川盆地东缘及湘鄂西地区(车自成等,2002)o这里地处南北地震带中段的东部边缘,处于大陆岩石圈东西地壳差异较大的边缘过渡带内,一级构造单元隶属扬子准地台和秦岭地槽褶皱系,二级构造单元为四川台坳、上扬子地台和北大巴山冒地槽(赵军龙,2004)o区内主要有城巴断裂带、华釜山断裂带、七曜山断裂带、长寿一遵义断裂、沙市隐伏断裂和乌坪断裂带(图1)。该构造带位于华蓋山、石龙峡以东,七曜山以西,是大断裂控制的以高背斜带为卞体的平行褶皱区(汪泽成等,2002)o川东地块基底及沉积盖层均与川中地块基木一

5、致,是古陆核的东南翼(郭正吾,1996)。其构造历史自太古宙一晚元古代早期形成基底,晋宁运动使基底得以最终完成;震旦纪一三叠纪扬子地区进入地台发展阶段,为陆表海环境;印支运动使这一地区结束海相沉积史;侏罗纪开始陆内改造;燕山运动这里主耍是震荡运动;早喜马拉雅运动使这一地区晚第三纪底层轻度褶皱、抬升(姚冬生等,1999)。这一地区主要受到SE向7W方向的推挤,上部地壳层岩石基底面挤压、脱落,所以形成广泛的推覆构造,表现为一系列排列有序的隔挡式、城垛状、隔槽式褶皱(姚冬生等,1999)。笔者通过计算重庆及邻域34个台站(图1)的P波接收函数,运用H-k扫描和读取震相到时两种方法,对比研究这

6、一区域的莫霍面深度和泊松比分布,最后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优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