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233481
大小:30.26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19
《福寿螺的发生与防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福寿螺的发生与防治福寿螺又称苹果螺、大瓶螺、雪螺,属中腹足目,瓶螺科。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1981年作为食用螺引入中国,现广泛分布于我国广东、湖南、福建、云南、浙江等地,因其适应性强,繁殖迅速,成为危害巨大的外来入侵物种。主要危害水稻,也威胁入侵地的水生贝类、植物,同时也是一些寄生虫病的中间寄主。一、形态特征:具一螺旋状的螺壳,颜色随环境及螺龄不同而异,有光泽和若干条细纵纹,爬行时头部和腹足伸出。头部具触角2对,前触角短,后触角长,后触角的基部外侧各有一只眼睛。螺体左边具1条粗大的肺吸管。成贝壳厚,壳高7cm,幼贝壳薄,
2、贝壳的缝合线处下陷呈浅沟,壳脐深而宽。贝雌雄同体,异体交配。卵形,直径2mm,初产卵粉红色至鲜红色,卵的表面有一层不明显的白色粉状物,在5〜6月的气温条件下,5天后变为灰白色至褐色,这时卵内已孵化成幼螺。二、生物学特性:福寿螺繁殖率极强,1只雌螺1年繁殖2代。喜欢生活在水质清新、饵料充足的淡水中,多集群栖息于池边浅水区,或吸附在水生植物茎叶上,或浮于水面,能离开水体短暂生活。每年的3~11月为福寿螺的繁殖季节,其中5~8月是繁殖盛期,适宜水温为18°C〜32C,最适宜水温为25〜30°C,超过35°C生长速度下降,最高临界水温
3、为45°C,最低临界水温为5°C。交配通常在水中白天进行,时间长达3~5小时,一次受精可多次产卵,交配后3~5天开始产卵,夜间雌螺爬到离水面15-40厘米以上干燥物体或植株的表面,如茎秆、沟壁、墙壁、田境、杂草等上产卵。卵圆形,粉红色,卵径2毫米左右。卵粒相互粘连成块状,每次产卵一块,卵块椭圆形,卵层不易脱落,鲜红色,小卵块仅数十粒,大的可达千粒以上,产卵历时20-80分钟。产卵结束后,雌螺腹足收回,掉入水中,间隔3~5天后,进行第二次产卵,一年可产卵20-40次,1只雌螺通常1年产卵2400-8700粒,卵孵化率一般60-8
4、0%,受精卵在空气中孵化需10~15天,发育成仔螺后破膜而出,掉入水中吞食浮游生物等。福寿螺食性广,是以植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螺类,主食浮萍、蔬菜、瓜果等,尤其喜欢带甜味的食物。福寿螺为雌雄异体、体内受精、体外发育的卵生动物,幼螺发育3~4个月后性成熟,除产卵或遇有不良环境条件时迁移外,一生均栖于淡水中,遇干旱则紧闭壳盖,静止不动,长达3~4个月或更长。三、防治方法防控策略:重点抓好越冬成螺第一代成螺产卵盛期前的防治,压低第二代的发生量,及时抓好第二代的防治。以整治和破坏其越冬场所,减少冬后残螺量,以及人工捕螺摘卵、养鸭食螺为
5、主,辅之药物防治。1、加强植物检疫。福寿螺是外来生物,防止其由发生地通过附着在土壤中或水生植物的根部、茎基部随运输而扩散,是控制福寿螺扩大危害的关键措施。2、水田种养结合。可在福寿螺发生区的田块、沟渠放养鸭子。鸭子喜好食螺,一般每亩田放养10〜20只鸭子。3、人工捕杀。福寿螺螺体及卵块容易识别,便于捡摘,且福寿螺成、幼螺一般在早晨和下午最活跃和较易被发现,此时是人工捕捉最好时机。结合农事操作,见螺及卵块随即消灭,特别在春秋两季福寿螺产卵高峰期,组织人员摘卵捡螺。此外,在主要灌溉进出口处放一张金属丝网或竹网,避免因串灌而将福寿螺
6、幼螺和成螺带进新稻田,阻止福寿螺在稻田间相互传播。4、人工诱杀。可利用有毒植物诱杀福寿螺,或用一些引诱物来诱集福寿螺或引诱成螺产卵,然后集中消灭成、幼螺和卵块。5、药剂防治。防治指标为当稻田每川平均有螺2〜3头以上时,防治适期应掌握在成螺产卵前。可在水稻移栽植前7天,每亩撒施石灰25公斤,或2%三苯醋锡粒剂(TPTA)100~150克(温度低于20C用较高药量,但不得超过150克);在水稻移植后,每亩用6%四聚乙醛(蜗怕、密达)颗粒剂0.5~0.7kg或者7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80-100克拌细砂(或尿素加氯化钾,但是
7、不能与过磷酸钙混用)5〜10kg撒施,施药后保持3~4cm水层3~7天;或者每亩用7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80-100克兑水30公斤喷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