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201360
大小:19.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19
《朱熹书法伦理思想之形成与嬗变刍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朱熹书法伦理思想之形成与嬉变刍议摘要:朱熹基于其会同蜀、洛,兼容释、道诸学而成的理学体系,产生了理学书论下的书法伦理思想。这既源于朱熹对程颠、程颐书法伦理思想的继承,也源于朱熹对宋代盛行一时之苏轼“尚意书风”所追求,奇”“险啲深入批判。朱熹书法伦理思想之核心是“中和”与“守常”,这既包容了朱熹早年书法伦理“拟古尚法”的内涵,也体现着其晚年书法造诣日臻纯熟之下,关于书法伦理“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之进一步嫗变。同时,朱熹从“拟古尚法”到“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之书法伦理嬉变过程,也在此后历代产生了诸多歪曲及误读。关键词:朱熹;书学;书法伦理中图分类号:B8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
2、58907-0178-03朱熹,南宋时期徽州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由于之前北宋时期书院教育的高度发展以及宋廷佑文政策的推动,已然诞生了程颖、程颐为代表之洛学、“苏门三杰”为标志之蜀学以及其余诸多成体系的显学。所以,在朱熹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对先前各家学说进行了充分的汲取,在对北宋二程“洛学书论”承袭之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朱熹自身的理学书论。朱熹所推崇的“拟古”“自在”的书学思想,包含了对书法创作、书家修养等具体内容的规范,这些思想在总体上伴随朱熹“理”的哲学思想发展而发展,而在具体到朱熹书法伦理之形成上,我们则可以发现朱熹书学思想自始而终贯穿着从“中道”“守常”到“不
3、与法缚,不求法脱”的书法伦理思想。一、朱熹书法伦理思想之形成朱熹书学思想形成的时代,正逢苏轼之“意造书风”及三苏书学为核心的北宋“理学书论”大行其道之时。苏轼之“意”对应概念即为“法”,所以苏轼在这里所提出的意造书风实际上是书写个人创作过程中的思想感情流露。与此同❷r,苏轼本人所倡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相对而言又是一种个人才性之发挥。这里的才性主要包括书家的修养、抱负等。但是这种才性的发挥是在不失古法的基础上得以发挥,即不拘一格,在书法创作上推崇改造旧法古法,尤其是改造唐以来形成的以颜、柳等为代表,在继承王羲之书风之下形成的“尚法”的谨严书道以及正大光明、钟鼎坐堂的浑厚书风。苏轼强调书法创作应
4、“不求诸己”,即他认为书法创作不应千篇一律,强而相似于古人古法,而应当是发挥心性,主张在创作中有意进行创新和变革,追求“奇”“险啲视觉效果。在苏轼“意造书风”盛行之下,其后数十年先后诞生了黄庭坚、秦观、米芾等书法巨擘,在中国书法史上可谓波及深远。而与苏轼同处北宋的程景页、程颐等人,则认为苏轼“意造书风”对于改造古法、刻意求新以及对于“奇”“险”等视觉效果的刻意追求,既破坏了书法本身的自然美,也破坏了书家的道德观,二程直接批评“意造书风”存在不能够“其善恶是非劝诫有以起发其意"[1]的问题,批评基于"意造书风"的书法创作流于表面,以外在的美感的追求为重而轻视了书法本应具有的教人向善的教育作用。虽
5、然以二程为代表的洛学在北宋时代作为显学居于三苏蜀学之上,但是在“意造书风”流行之下,黄、米、秦等“意造”大家辈出的书坛之中,二程之洛学书论始终未能占据主流。而朱熹,在继承其父朱松浑然古朴书风的同时,也对前人书学理论进行了细致研究,基于其自身“理”为核心的哲学观,充分汲取了二程对书学相关论著的思想。朱熹认可二程思想中对苏轼“意造书风”的批评性态度并将这种批评上升到了关乎书家伦常的重要高度。朱熹通过自己对书法作品评述性质的论著,探讨了之前书家的书风以及书风背后的书法观,并从书法观进而上升到伦理观,层次强烈批判了苏轼以及其后黄庭坚等人的书法,朱熹认为苏、黄等人刻意雕琢、追求“狂”“怪”“奇”的“末节
6、”,进而“以艺害道”。朱熹的这种批评,在其“字被苏、黄之流胡乱写坏了,近见蔡君谟一帖,字字有法度,如端人正士,方是字。”[2]的论述之中表现尤甚。基于这种看法,朱熹在其“理”为核心的哲学观和以“中道”“守常”为核心的伦理观下,认为书家创作应当一改苏、黄之“尚意”而秉持“自在”“拟古'啲法度。朱熹认为书家书法应当合天地之道,居中而自在,杜绝刻意做作、狂放孤傲,而应心虚且静、以理贯之,以古度之,以古法之,正所谓“何谓书穷八法?曰:只一点一画,皆有法度”[2]。由此可见,朱熹对书家书法作品的看法已经由之前二程单纯对“意造书风”流于媚世进行批判的观点向前行进了巨大一步,朱熹已不仅仅是对书法作品应有的风
7、格和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进行探讨,而上升到了对书家人品、道德、伦理与书法的功用等相关的高度上。二、朱熹书法伦理之思想内涵朱熹在其论著中已经明确指出书家应当秉持的“中道”的心态以及'自在”的书风。在这之下,朱熹认为“字如其人”,故苏、黄之流“其书不正”,创作出这样违背古法、刻意求变之书法作品,足以反映出“其心不正”的内在特质。遂在朱熹认为若是书家能够以“理”为先,深谙“心虚而明理”之道下,“意造”之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