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底拖网渔业经济鱼类生物学的研究【文献综述】

ID:441639

大小:2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08-02

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底拖网渔业经济鱼类生物学的研究【文献综述】_第1页
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底拖网渔业经济鱼类生物学的研究【文献综述】_第2页
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底拖网渔业经济鱼类生物学的研究【文献综述】_第3页
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底拖网渔业经济鱼类生物学的研究【文献综述】_第4页
资源描述:

《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底拖网渔业经济鱼类生物学的研究【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底拖网渔业经济鱼类生物学的研究舟山渔场是我国东南大陆架浅海最有价值的水域,被誉为“祖国的鱼仓”,有着光辉的开发、利用史迹。它(29°30’~31°00’N,125°00’E以西)位于东海北部、长江口东南外海,位于钱塘江口外、长江口渔场之南。为亚热带季风区和海外高盐水系(台湾流)、沿岸低盐水系及黄海冷水团的交汇区,又是长江、钱塘江、甬江入海口,有大量有机物质注入,水质肥沃,饵料丰富,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充沛,成为多种鱼虾类、头足类等生物群体索饵、产卵、洄游、

2、栖息生长的良好场所。同时海底平坦,并有著名的沈家门、嵊山、长涂等优良渔港,为渔船捕捞、停泊、水产品集散创造了便捷条件。这里一年四季,鱼讯不断,自然资源丰富。可提供开发的鱼类有300多种,虾类60多种,贝类10多种,藻类50多种。平均每平方公里产鱼量达3.92吨。居国内之首,高出全国各海区平均的30%。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近海渔场,海洋水产资源丰富,吸引诸多渔船在此生产作业。舟山渔场有近一半海域位于禁渔区内(图1),因此拖网渔船主要在29°30’~31°00’N,123°30’E~125°00’E的海域生产作业。

3、由于70年代以来大批机动渔船轮番滥捕等原因,先后出现生长型和补充型群体数量减少过度,破坏了这些资源的生态平衡,同时也影响了当地渔民们的生活及生产,导致部分经济鱼类不能形成汛期和渔民们的转产、转业,因此选择舟山渔场禁渔线以外海域作为研究的海域以及研究近来经济鱼类生物学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拖网属流动的过滤性渔具,它依靠渔船拖曳网具,迫使捕捞对象进入网内。由于拖网主动灵活、适应性强,各种水层、海区、深度均能作业,所以生产效率高。主要用于海洋,内陆水域也有应用。捕捞对象以底层和近底层鱼、虾和软体动物为主,如海洋中的带鱼

4、(Trichiurushaumela)、马面鲀、大黄鱼(Pseudosciaenacrocea)、小黄鱼(Larimichthyspolyactis)、鲆鲽、虾类、蟹类以及内陆水域中的青海湖裸鲤、刀鲚、银鱼、白虾等。拖网捕捞是近现代最重要的捕捞方式之一。我国和世界的海洋拖网渔获量,均约占海洋渔获量的40%。拖网捕捞目前仍是我国最重要的捕捞方式之一,东海区海洋捕捞产量占总产量的50%左右。然而,早在1955年我国便在渤海、黄海及东海划定了机轮拖网的禁渔区线,规定禁渔区线由17个基点的联线构成。第1基点为北纬39°

5、33’东经124°,第17基点为北纬29°东经122°45’。1957年又增加两个基点,禁渔区线向南延伸至第19基点即北纬27°东经121°10’。1981年起所有机动底拖网渔船都不得进入上述禁渔区线内作业。1980年规定北纬27°以南区的禁渔区线,福建海区定了6个基点,第1基点为上述的第19基点,该海区第6基点为北纬23°10’东经117°40’;南海区共设17个基点,第1基点为福建海区第6基点,东部设10个基点,第10基点为北纬18°东经109°,转向进入北部湾设6个基点,第17基点为北纬21°31’东经1

6、08°4’。从北往南全国机动渔船拖网禁渔区线为40个基点的联线。这对维护和合理利用沿海渔业资源,加强渔场管理,维护中国海洋资源权益。促进渔业生产。巩固边防都起到了良好作用。因此拖网只能在禁渔区线以东海域作业。通过对鱼类生物学的研究能让我们充分了解现有的渔业资源状况为我国制定合理有效的规定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使渔业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由于研究鱼类生物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国内众多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的深入研究。林龙山等(2000年)根据1997~2000年东海区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18种主要经济鱼

7、类的渔业生物学特征,运用体长频率估算了vonBertanlanffy生长参数、总死亡系数、自然死亡系数、捕捞死亡系数和开发率。结果表明,大部分鱼类已出现个体小型化,15种鱼类的开发率过高,处于超额开发状态[1]。吴常文等(2005年)采用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研究方法,进行了舟山渔场针乌贼生物学特征及其渔场分布变迁的研究。发现历史上主要分布在北方海区的针乌贼,近几年逐步在舟山渔场出现,并且渔火数量在逐渐增加,渔场分布发生了变迁[2]。程家烨等(2003年)根据1963、1983和2001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的调查资料

8、,对小黄鱼的种群结构、生长和死亡等主要种群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目前东海区小黄鱼种群的低龄、个体小型化现象相当突出,平均年龄仅为0.923龄;生长加快,生长参数k值达0.55;体重生长的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变小,仅为1.67龄;性成熟提前;死亡率提高,残存率减小。尽管小黄鱼近年来产量有所恢复,但资源利用对象主要以当年生补充群体为主,生长型捕捞过度趋势加重[3]。林龙山(2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正文描述:

《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底拖网渔业经济鱼类生物学的研究【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底拖网渔业经济鱼类生物学的研究舟山渔场是我国东南大陆架浅海最有价值的水域,被誉为“祖国的鱼仓”,有着光辉的开发、利用史迹。它(29°30’~31°00’N,125°00’E以西)位于东海北部、长江口东南外海,位于钱塘江口外、长江口渔场之南。为亚热带季风区和海外高盐水系(台湾流)、沿岸低盐水系及黄海冷水团的交汇区,又是长江、钱塘江、甬江入海口,有大量有机物质注入,水质肥沃,饵料丰富,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充沛,成为多种鱼虾类、头足类等生物群体索饵、产卵、洄游、

2、栖息生长的良好场所。同时海底平坦,并有著名的沈家门、嵊山、长涂等优良渔港,为渔船捕捞、停泊、水产品集散创造了便捷条件。这里一年四季,鱼讯不断,自然资源丰富。可提供开发的鱼类有300多种,虾类60多种,贝类10多种,藻类50多种。平均每平方公里产鱼量达3.92吨。居国内之首,高出全国各海区平均的30%。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近海渔场,海洋水产资源丰富,吸引诸多渔船在此生产作业。舟山渔场有近一半海域位于禁渔区内(图1),因此拖网渔船主要在29°30’~31°00’N,123°30’E~125°00’E的海域生产作业。

3、由于70年代以来大批机动渔船轮番滥捕等原因,先后出现生长型和补充型群体数量减少过度,破坏了这些资源的生态平衡,同时也影响了当地渔民们的生活及生产,导致部分经济鱼类不能形成汛期和渔民们的转产、转业,因此选择舟山渔场禁渔线以外海域作为研究的海域以及研究近来经济鱼类生物学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拖网属流动的过滤性渔具,它依靠渔船拖曳网具,迫使捕捞对象进入网内。由于拖网主动灵活、适应性强,各种水层、海区、深度均能作业,所以生产效率高。主要用于海洋,内陆水域也有应用。捕捞对象以底层和近底层鱼、虾和软体动物为主,如海洋中的带鱼

4、(Trichiurushaumela)、马面鲀、大黄鱼(Pseudosciaenacrocea)、小黄鱼(Larimichthyspolyactis)、鲆鲽、虾类、蟹类以及内陆水域中的青海湖裸鲤、刀鲚、银鱼、白虾等。拖网捕捞是近现代最重要的捕捞方式之一。我国和世界的海洋拖网渔获量,均约占海洋渔获量的40%。拖网捕捞目前仍是我国最重要的捕捞方式之一,东海区海洋捕捞产量占总产量的50%左右。然而,早在1955年我国便在渤海、黄海及东海划定了机轮拖网的禁渔区线,规定禁渔区线由17个基点的联线构成。第1基点为北纬39°

5、33’东经124°,第17基点为北纬29°东经122°45’。1957年又增加两个基点,禁渔区线向南延伸至第19基点即北纬27°东经121°10’。1981年起所有机动底拖网渔船都不得进入上述禁渔区线内作业。1980年规定北纬27°以南区的禁渔区线,福建海区定了6个基点,第1基点为上述的第19基点,该海区第6基点为北纬23°10’东经117°40’;南海区共设17个基点,第1基点为福建海区第6基点,东部设10个基点,第10基点为北纬18°东经109°,转向进入北部湾设6个基点,第17基点为北纬21°31’东经1

6、08°4’。从北往南全国机动渔船拖网禁渔区线为40个基点的联线。这对维护和合理利用沿海渔业资源,加强渔场管理,维护中国海洋资源权益。促进渔业生产。巩固边防都起到了良好作用。因此拖网只能在禁渔区线以东海域作业。通过对鱼类生物学的研究能让我们充分了解现有的渔业资源状况为我国制定合理有效的规定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使渔业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由于研究鱼类生物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国内众多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的深入研究。林龙山等(2000年)根据1997~2000年东海区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18种主要经济鱼

7、类的渔业生物学特征,运用体长频率估算了vonBertanlanffy生长参数、总死亡系数、自然死亡系数、捕捞死亡系数和开发率。结果表明,大部分鱼类已出现个体小型化,15种鱼类的开发率过高,处于超额开发状态[1]。吴常文等(2005年)采用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研究方法,进行了舟山渔场针乌贼生物学特征及其渔场分布变迁的研究。发现历史上主要分布在北方海区的针乌贼,近几年逐步在舟山渔场出现,并且渔火数量在逐渐增加,渔场分布发生了变迁[2]。程家烨等(2003年)根据1963、1983和2001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的调查资料

8、,对小黄鱼的种群结构、生长和死亡等主要种群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目前东海区小黄鱼种群的低龄、个体小型化现象相当突出,平均年龄仅为0.923龄;生长加快,生长参数k值达0.55;体重生长的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变小,仅为1.67龄;性成熟提前;死亡率提高,残存率减小。尽管小黄鱼近年来产量有所恢复,但资源利用对象主要以当年生补充群体为主,生长型捕捞过度趋势加重[3]。林龙山(20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