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058189
大小:150.72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10-18
《百强校河北定州中学:新高二语文周练试题(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百强校河北定州中学:新高二语文周练试题(一)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庙堂与山林之间晋宋时期,无论是当代和后世褒贬不一的谢灵运,还是身前身后均有盛名的王羲Z,抑或死后方逐渐赢得“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大名的陶渊明,他们都曾在山林和庙堂之问徘徊过。干•羲之曾经在给谢万的信中,自得于他异于古之辞世者的“坐而获逸”之乐:“古之辞世者,或被发佯狂,或污身秽迹,可谓艰矣。今仆坐而获逸,遂其宿心。”王羲Z欣喜丁自己的“坐而获逸”是“遂其宿心”,似乎退隐山林是他
2、一直向往的4活。但据史载,他的退隐始末大概是这样的:在王羲之出仕前,本也是一再推辞,但殷浩用“足下出处,正与隆替对”等语极力敦劝他,与谢安岀仕前朝野上下所谓的“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如出一辙,足令王羲之对自己的出山充满期待。不过事与愿违,工羲之的庙堂经历显然没有谢安那样顺利。他在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后,与工述不和,后王述升为扬州刺史,会稽隶属扬州,王羲Z不廿心成为王述辖下的地方官,派遣使者向朝廷提川将会稽从扬州分出来,独立为越州,结果“行人失辞,大为时贤所笑。既而内怀愧叹”。后来干述巡察会稍郡
3、,“辩其刑政,主者疲于简对。羲之深耻之,遂称病去郡,于父母墓前自誓”。上羲之在辞官退隐前,我们无法否定他曾产牛过立身庙堂,甚至如谢安般在庙堂里干出一番事业的念头,他之所以毅然在父母墓前发誓辞官,是因为耻做干•述下辖的地方官,而并非是向慕山林,希求高远。曾放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呢,也并非彻头彻尾的“羲皇上人”,这是自鲁迅以来的不少研究者已经指出的事实。从陶渊明的文字作品来看,他不但少壮时有过“猛志逸四海,券翩思远翥”、“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T•戚,猛志固常在”的“猛志”,
4、盛年也时有庙堂之念的流露,只不过他对难以把握的庙堂有所顾虑而已,其《拟古》其六所写的“装束既有日,已与家人辞。行行停出门,还坐更自思。不畏道里长,但畏人我欺。万一不合意,永为世笑嗤”,正是这种顾虑重重的复杂心理的描画。虽然陶渊明也有“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的诗句,但正如谢灵运实际上终未能以山林熄灭庙堂之念一样,陶渊明也不时受到曾经的“猛志”的侵扰。其实无论是谢灵运,还是王羲Z和陶渊明,他们在面临生命价值自我拷问时的这种徘徊矛盾的心理,几乎可以说是大多数个休生命寄托模式单一的屮国古代社会的文士的
5、宿命,只不过他们在这种情境中自我排解的方式和效果存在差界而己。丄羲之比较决绝,他在父母墓前立誓辞官归隐的特别方式,不但断绝了庙堂中人再次征他出仕的可能——“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征Z”,也保全了自己的晚节,没仃因“去而复还”而遭人讥笑。陶渊明虽然难免为自己的“仃志不获骋”而彷徨不安过,但终究慑于“人我欺”的复杂局面,没有再踏入庙堂,避免了“万一不合意,永为世笑嗤”的窘状。与王羲之、陶渊明相比,谢灵运的心理斗争要激烈得多,代价也就格外的大。如同陶渊明表示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木爱丘山”一样,谢灵运留下
6、的文字中也仃过不止一次类似的表述,如他《游名山志》所说:“山水,性分Z所适。”但他所谓的“性分Z所适”的山水并未能战胜他的庙堂心,当元嘉三年宋文帝征他出山做官,且派他的旧交范泰写信敦奖他时,他便复还庙堂了。而且从他复出后被重用的期望破灭后“意不平”的表现来看,他所谓的“性分之所适”恐怕只是刹那的感喟。比起王羲之的“坐而获逸”和陶渊明的“羲皇上人”来,谢灵运这种瞬间的感悟对于庙堂之念的遏止更缺乏持久的疗效,他一直是“欲希心高远”。这个“欲”字,点出了谢灵运虽然一直是在期望、向往高远的境界,但因为无
7、法摆脱那时时晃动的曲盖身影,所以也就永远只是“欲”,而难以最终获致。(选口2013年第3期《清华大学学报》,有删改)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鲁迅以来的不少研究者认为陶渊明并不是彻头彻尾的“羲皇上人”,所以陶渊明并不能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Z宗”。A.干羲之的“坐而获逸”、陶渊明的“羲皇上人”和谢灵运的“性分之所适”,这些文字祁表现出对山林隐逸的向往。B.王羲之立誓辞官归隐断绝了庙堂之念,陶渊明在彷徨不安中回归m园,虽然方式不同,但都避免了遭人讥笑的窘状。d.王
8、羲之、陶渊明、谢灵运都在山林和庙堂、隐与仕之间徘徊过。其屮,谢灵运对于庙堂之念的遏止更缺乏持久性。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A.从王羲之给谢力•的信屮可以看出王羲之对自己“坐而获逸,遂其宿心”的欣喜,退隐山林是他一直向往的生活。B.陶渊明的诗中也常流露111庙堂Z念,只不过他对难以把握的庙堂有所顾虑,担心万一出仕后不如意会被世人耻笑。C.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士在面临生命价值自我拷问时,都有在山林和庙堂Z间徘徊矛盾的心理。这是他们的宿命。D.“欲希心高远”中的“欲”字,点出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