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20例老年肺结核合并肺感染临床特点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120例老年肺结核合并肺感染临床特点分析【摘要】目的:观察我院自2007-2010年收治的120例老年肺结核合并肺感染患者临床发病特点及用药后反应。方法:对120例老年肺结核合并肺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冋顾性分析。结果:老年肺结核合并肺感染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痰菌阳性率高病程长,治疗中出现肝肾、胃肠道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病率高。结论:老年肺结核合并感染患者病情迁延,临床症状不明显,容易误诊,副反应多,应引起临床重视。【关键词】老年肺结核合并肺感染;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1R541.5【文献标识码】A【文
2、章编号11008-6455(2012)02-0401-01老年肺结核患者正在呈逐年上升趋势,因为这部分人群往往营养状况较差、免疫功能下降、肺组织破坏程度大,更容易受到各种致病因子的侵袭。由于进入老年后的机体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变,淋巴细胞及网状内皮系统功能低下[1],机体代谢和适应机制下降及肺防御功能受损等方面的原因易合并有肺部继发感染,使得病情加重,病程延长,也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我们对本院2007-2010年收治的120例老年肺结核合并肺感染患者(年龄60-75岁)进行冋顾性分析,现报告
3、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次病例共120例,男性76例,女性44例,年龄(60-75)岁,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史,初治48例(占40%),复治72例(占60%),其屮继发性冇84例(占70%),粟粒性有16例(占13.3%),合并胸膜炎有24例(占20%)01.2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伴有发热者74例(占61.6%),盗汁者30例(占25%),食欲不振者58例(占48.3%),胸痛者36例(占30%)o1.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82例(占68.3%),血沉增快90例(占75%),痰
4、涂片阳性86例(占71.6%),结核菌素强阳性14例(占11.6%),一般阳性64例(占53.3%),痰普通细菌培养结果阳性88例(占73.3%),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有42例(占35%),革兰氏阳性菌30例(占25%),厌氧菌、真菌有16例(占13.3%)o1.4影像学检查12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肺部斑片状及条索阴影,其屮局限在一侧肺叶有36例(占30%),3个肺野以上84例(占70%),伴有空洞50例(占41.6%)。1.5治疗结果均给予常规化疗方案,异烟月井(II)+利福平(R)+fl比嗪酰胺(
5、Z)+乙胺丁醇(E),痰普通细菌培养药敏结果阳性者根据药敏选择敏感抗生素,厌氧菌、真菌感染应用甲硝醴、氟康哩,无药敏者给予头也哌酮舒巴坦抗炎治疗,经上述治疗4周后,病灶吸收好转104例(占86.6%),痰菌阴转70例(占58.3%),痰普通细菌培养阴转78例(占65%),无死亡病例。1・6不良反应出现胃肠道反应有50例(占41.6%),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有34例(占28.3%),白细胞降低有30例(占25%),药物性皮疹的有16例(占13.3%),经给予相应对症治疗后均有改善。2讨论2.1老年肺结
6、核起病隐匿,缺乏典型的午后潮热、夜间盗汗等症状,有的表现为咳嗽、咯痰、气短,而且可因累及不同系统而出现相应系统的非特异性症状和体征。胸部影像学检查可无明显特异性,尤其在有原发基础肺部病变的情况下及莫容易漏诊、误诊。总结其特点有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病变范围多广泛,往往为干酪性坏死且形成支气管播散,易出现空洞。老年肺结核患者若出现肺部啰咅及白细胞变化、发热、咳脓痰等症状和体征,或肺部结核影像发生改变时,应高度怀疑并发感染[2],合并肺感染可出现体温及口细胞升高,也可以仅有长时间咳嗽、食欲不振的症状,如
7、病情迁延,使症状进一步加重,甚至出现低氧血症,酸碱失衡及呼吸衰竭可造成较高的死亡率,所以要引起足够重视,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痰菌结果、影像检查,及早诊断及采取治疗措施。选用敏感有效的抗生素,病原体检查可以有的放矢,行Z有效的促进病情恢复。2.2老年肺结核患者可出现多方面不良反应,所以要顾全整体耐受性,合理选用抗虏药物,适当加减剂量,以免累及英他系统损伤,为了减少老年结核病抗结核治疗过程屮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我们的要在抗结核治疗的同时,给予保肝等对症治疗;有合并症者,要及时发现与治疗合并症,特别注
8、意保护脏器功能,减少死亡[3],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治疗,改善营养不良的状况。治疗前,尽可能了解患者既往患病情况,密切监测肝肾功能、血常规及心电图。,一旦发生不良反应,积极处理,提高治愈率。参考文献:[1]吴殷,张培元,孙桂芝等•肺结核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的关系及临床应用的研究意义[J]・屮国防廃杂志,2002,24(4):185-187.[2]阎锡新.2007年呼吸系统疾病重要诊疗进展[J]•临床荟萃,2008,23(9):611-614.:3]彭卫生,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