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策略-推广策略-敬告青年

推广策略-推广策略-敬告青年

ID:43969441

大小:107.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10-17

推广策略-推广策略-敬告青年_第1页
推广策略-推广策略-敬告青年_第2页
推广策略-推广策略-敬告青年_第3页
推广策略-推广策略-敬告青年_第4页
推广策略-推广策略-敬告青年_第5页
资源描述:

《推广策略-推广策略-敬告青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敬告青年陈独秀二、作家资料1.生平(-)陈独秀(1880〜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主要领导人(1921〜1927),因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而被撤销领导职务。此后,拒绝改正错谋,并在党内进行小纽织活动,1927年被开除出党。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5年创办和主编《新青年》杂志,宣传科学民主思想,激烈地批判封建主义,首举打倒奴隶道德和破除偶像崇拜的义旗。他认为“旧文学、旧政治、IH伦理,本是一家眷屑,固不得去此而取彼”(1918年《新青年》5卷4号)。因此,他把“文学革命”看作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耍组成部分。1917年胡适提出了“

2、文学改良”的“八项主张”。紧接着陈独秀述一步提出“文学革命”的“三人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文学革命论》)所谓“三大主义”,从创作方法的角度讲乂集中在提倡写实主义。这乂是陈独秀的一贯主张。他认为中国的文学有一短处就是:“尚主观的'无病而呻吟'的多,知客观的'刻画人情’的少。”(《V儒林外史)新叙》)他推崇《儒林外史》、《红楼梦》、《水浒》、《金瓶梅》等,认为不应把《曲游记》同以上诸书相提并论,因为它不是写实主义的,对社会改革

3、无用。他说:“西洋近代文学,喜以剧本、小说实写当时之社会,古典实无所川之。实写社会,即近代文学家之人理想大本领。实写以外,别无所谓理想,别无所谓有物也。”(《答陈丹崖》)陈独秀提出“文学革命”,一方而坚决地支持胡适的文学改良主张,并且比胡适來得更彻底、更激迓;另一方而,也影响了一班先述人物,群起响应,很快形成了一次空前的文学革命运动,并使这一运动扩人到戏剧界和美术界。陈独秀一向重视戏曲的教育作川,早在1904年,他就指出“戏馆子是众人的大学堂,戏子是众人的人教师”,并冃批评了旧戏曲的缺点,提出要“采用西法”以述行“改良”(《论戏曲》)。到了“五四”时期,他更从写实主义出发,批评中国

4、戏曲程式化、脸谱化的传统,认为这种传统“与美感的技术立于绝对相反的地位”,投有“文学上、美术上之价值”(1918年《新青年》4卷6号)。要改革戏曲,不能“囿于方域”,而要“旷观域外”,向欧洲学习。首先使戏曲具有文学、美术和科学上的价值。1919年,吕濒给陈独秀写信,提出要进行“美术革命”,陈独秀也极力支持,并认为改革美术也要向欧洲学习,采用写实主义。唯有写实主义才能发挥自己的天才创造,不落古人的窠臼。(见1919年《新青年》6卷1号)陈独秀以革命民主主义和写实主义为武器,激烈地批判封建文艺旧传统和消极保守的文艺现状,为新文艺的产生扫清了道路,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但是,也不难看出,

5、他对中国传统文艺采取一概否定,缺乏科学分析的态度,也是一人缺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斤,由于陈独秀完全投身于政治运动,他的文艺思想和美学观点便很少有所表现。(聂振斌)——李泽厚、汝信主编:《美学百科全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陈独秀:实庵自传第一章没有父亲的孩子休谟的自传开口便说:“一个人写自己的生平时,如果说的太多了,总是免不了虚荣的,所以我的自传要力求简短,人们或者认为我自己之擅写自己的生平,那正是一种虚荣;不过这篇叙述文字所包含的东西,除了关于我口己著作的记载而外,很少有别的,我的一牛也差不多是消耗在文字生涯中,至于我大部分著作Z初次成功,也并不足为虚荣的对彖。

6、”几年以來,许多朋友极力劝我写自传,我迟迟不写者,并不是因为避免什么虚荣;现在开始写一点,也不是因为什么虚荣;休谟的一生差不多是消耗在文字生涯中,我的一生差不多是消耗衣政治生涯中,至于我人部分政治生涯之失败,也并不足为虚荣的对象。我现在写这本自传,关于我个人的事,打算照休谟的话“力求简短”,主要的是把我一生所见所闻的政治及社会思想Z变动,尽我所记忆的描写出来,作为现代青年一种活的经验,不力求简短,也不滥钞不大有生气的政治经济材料,以夸张篇幅。写向传的人,照例都从幼年时代说起,可是我幼年时代的事,儿乎完全记忆不清了。佛兰克林的自传,一开始便说:“我向來喜欢搜集先人一切琐碎的遗事,你们

7、当能忆及和我同住英格兰时,遍访亲戚故旧,我之长途跋涉,目的正在此。”我现在不能够这样做,也不愿意这样做,只略略写出衣幼年时代印象较深的儿件事而已。第一件事:我口幼便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民国十年(一九二一)我在广东时,有一次宴会席上,陈炯明正正经经的问我:“外间说你纽织什么'讨父I才I',真有此事吗?”我也正正经经的回答道:“我的儿子有资格组织这一团体,我连参加的资格也没有,因为我自幼便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当时在座的人们,有的听了我的话,呵呵大笑,有的睁大着眼睛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