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917423
大小:2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16
《浅议校本教研流程管理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议校本教研流程管理策略校本教研是新课程实施深度的一个标志。但是在实际的教学管理和新课程实施中如何理解,如何定位,如何具体的操作,认识与科研的联系与区别,如何真正的服务于教师,服务于真实的常规状态下的课堂,就需要有对校本教研“一条龙”全方位的管理流程。它的最终目的是规范校本教研,在教师素质提高与教学质量提高之间构建良性循环,从而引导教师向学者型、专家型“升格”。校本教研流程管理是引领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的一种手段。为了建立较为科学、实用、有效的操作流程我们需认真思考:校本教研教师定位,即透过细小的教学现象,分
2、析现象后面实质的教学问题,从而形成一种用研究的眼光、研究的态度、研究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工作态度。建立一种教育、教学、研究、学习一体化的工作方式。校本教研原则要突出“实”“小”,即:真实、实际、实效。从'‘小现象”中发现'‘大问题”进行教学研究。校本教研重心即由原来的管理者的角度下移到解决教学问题、改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上。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为本。校本教研的目的是在教师素质提高与教学质量提高之间构成良性循环。在这些思考和定位中我们形成了学校校本教研操作流程:分析教学中的教学现象
3、、相互交流一一提炼有价值的教学问题一一确定教学研究主题一一拟订研究计划一一搜集相关资料、课例一一确定主题研究课例一一课、研并举(多人一课、一课多轮)一一反思互动、总结提升(反复循环过程)。(如下图):在实施流程管理时,我们牵着教师的手前行:先提出具体的意见要求,让每一位教师都明白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同时在检查中,依照要求检查到位,既善于发现问题,更注重解决问题,反馈及时,多帮助教师排解问题的原因,设计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路。每个流程具体操作如下:一、启动:原生态的“主题论辩”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很多的教学问
4、题还没有解决。教学理念需要更新,教学方式需要改变,教学方法需要探索,教学质量需要提高,甚至教材怎样使用都被赋予了新的内容。这些构成了我们进行教学研究的基本领域。为了彻底改变教师陈旧的教学研究观念,我们要求每个学科年级组,遵从“重心下移”“小现象中发现大问题”“从关注师生需要出发”的原则,拟订一个教研主题,并将之贯穿整个学期的教学研究活动之中。流程1——分析教学现象,提炼教学问题(课题论坛)即年级学科教师围绕教材、教师、学生提出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一些有困惑的教学现象,然后大家共同讨论、分析其中的问题根源、实
5、质,同时还要研究这些教学现象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可以作为问题研究,在全体教师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确立年级学科研究主题,制定计划,申报学校并准备课题发布。流程2——确定研究主题,明确研究方向(课题发布)教学校长、教导主任在认真阅读课题研究计划后结合平时对该年级学科检测、听课中发现的教学现象,准备相关资料及问题,对该学科的教学研究主题进行论证。论证时要求全体组员参加,过程中每位组员要针对课题论证组的问题给予回答、说明、论辩。整个论辩过程中形成校长、主任、教师三层面的互动,在互动中,使教师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二、研究
6、:高效能的“课例研讨”流程3——多人一课、一课多轮课例实践研究(课堂实例)每个月各教研组根据主题确立课例,采取''多人同上一课”、“一课多轮”等方式进行研究,对于“课例”的课,要求组员一个不落地参与备课、听课。在听课前组内教师明确分工,翔实记录要研究的不同的教学片段,然后在听课中边记录,边对记录的片段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要邀请相关学科年级的教师参与、互动、分析。以具体的课堂实例进行研讨,这样就会人人有话说,有问题可谈,教学中的问题也容易发现。随着教研工作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研意识也在不断发生着
7、变化。办公室里,同学科任课教师围绕某一教材或教学内容展开研讨交流,以求化解教学疑难、探讨教法学法;同班级任课教师或原任教师经常针对某一班级现象或某一方面表现进行现象透析、探讨教育之方;还有很多教师下课回来后放下书本,一手端起茶杯,一边兴奋地向同事讲述刚刚发生的教学故事;更有一些教师在讲课后,诚恳、主动地邀请听课的老师给说几句;同一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师有的甚至不惜两个教学楼地奔跑去和同伴交流……虽然这些不起眼的形似“聊天”的行为和过程,但却影射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情绪状态,这些被我们称之为校本教研的“自发性”教研
8、活动。实践也告诉我们,这种经常性的“自发”的教研活动,有利有弊。优势:一是主动性。这样的研究往往由教师身边的某一个现实问题切入,较多关注这一问题的“热心观众”就会不自觉地“卷”进来。二是主题突出。这样的研讨往往是以工作中遇到的鲜活的实际问题为话题展开的,内容较宽泛,氛围宽松,而且教师对某些教学事件有亲身经历、对某些学生比较了解,“聊”起来感觉"言之有物”,针对性强,所以教师愿意参与。三是具有实效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