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路二人台的渊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东路二人台的渊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ID:43671358

大小:4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12

东路二人台的渊源现状及保护对策_第1页
东路二人台的渊源现状及保护对策_第2页
东路二人台的渊源现状及保护对策_第3页
东路二人台的渊源现状及保护对策_第4页
东路二人台的渊源现状及保护对策_第5页
资源描述:

《东路二人台的渊源现状及保护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乌兰察布文化研究东路二人台的渊源现状及保护对策李兰波,乌市艺研所退休干部2013-东路二人台作为乌兰察布地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彖,近年來,不断引起学界的关注。特别是东路二人台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來,更加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与探讨。本文将对东路二人台的渊源及历史沿革作简要概述,并试图对其独特的社会背景、独特的艺术定位,及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作深入探讨,进而对东路二人台现状与传承对策进行分析研究。一、渊源及历史沿革东路二人台形成并分布于乌兰察布地区及与之,毗邻的冀北坝上地区和晋东北地区的三省(区)交汇地带。兴和县、商都县素冇“玩艺儿窝子”Z称,是形成东路二人台的中心地区

2、。东路二人台旧时称“玩艺儿”子。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始称二人台(与内蒙古西部地区的二人台混称)。因与西路二人台在剧H、音乐诸方面均有不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改称为"东路二人台”(们•不是剧种称谓,误认为与酋路二人台只是风格不同),九十年代在编纂《中国戏曲志》时才从剧种意义上确认东路二人台是乌兰察布地区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并载入《屮国戏曲志-内蒙古卷》。东路二人台形成于淸末民初,大体经历了“社火玩儿”、“玩艺儿”和东路二人台三个阶段。乌兰察布地处内蒙古与河北、山西三省(区)的交接地带。淸初,内地破产农民不断流入私星。自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出租汉民耕种,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官垦

3、大兴,内地岀塞垦荒的农民由春来秋回,逐渐定居下来。由于农业经济得以开发,手工业者、商贾相继而至,一-些经济集散地逐渐形成,如隆盛庄、张皋等地。一年一度的社火玩艺成为这些地方最受欢迎的娱乐活动。“农〃j元宵节前后一日,少年好事者装丑旦,敲锣鼓,沿街耍唱词类,男女老少,尾随其后,万头攒动,盈街溢巷”(民国二十四年《商都县事情》)。“装H旦”者'‘耍唱”秋歌调、烂席片、爬山调、讨吃调、呱嘴等民歌小曲。一是由流散艺人讨吃求生的编唱,如《明计子刁人》、《捉跳蚤》等。一是当地农民自娱自乐H编,如《盼丈夫》、《怕老婆叹十声》等。此外,还冇地方化了的外省民歌,如《观灯》由山西民歌《看秋歌》衍变而來,《

4、四人拉杆》由河北尺歌《画扇而》发展而來,《戏鸳鸯》的前身是江南民歌《茉莉花》等。表演者均为男性,丑角头戴毡帽、画蛤蟆脸,旦角头扎纸花、坐不灯、踩桥子伴随锣鼓载歌载舞,变换队形做“浪”表演。民国初年,进入玩艺儿阶段。社火玩艺有季节性。正月过后部分艺人三五结伴,走村串巷,打土摊儿演唱,农忙即归。这样“玩艺儿”开始从社火中脱胎出來,由丑旦演唱民歌小曲,逐渐向表演故申发展。伴奏音乐也从社火中分离出来,专为演唱服务。除敲锣鼓,述伴以枚(笛)、二股子(二胡)、板胡或四股了(四胡)、莲花落等。文武场开始了初步分工。演出在街头、场面或在门洞、羊圈内,打个土摊即可。这种“玩艺儿”可称为东路二人台的初期阶

5、段,但仍沿称“玩艺儿”。后來,在大秧歌、道情、晋剧等大剧种影响下,玩艺儿得以进一步发展。早期东路二人台艺人霍金山、秦小宝等原是唱大秧歌出身,秦福喜原吧过晋剧。受其影响,''玩艺儿”艺人们逐渐编出一些有人物有故爭的剧H,如《卖麻糖》、《怕老婆》、《摘花椒》等。表演也初步形成了一种较稳定的程式(套路)。丑角先上场表演“行路牌子”一旦角“梳妆牌子”一丑角“叫门牌子”一旦角"推门牌子”后,丑旦调iff作“浪”表演(花梆子),然后进入'‘正曲”,最后以快板、煞尾音乐结束。还有剧屮出现三个人物或两个以上人物时,丑角在“正曲”中以抹帽形式表演。这种玩艺当地群众称之为“二人抬杠”或“二人一台戏”。这一

6、时期的班社是季节性的半职业班社,著名艺人有五老九(丑)、四老道(丑)、贺官印(丑)、高小子(旦)、三毛眼(旦)等。民国十九年(1930年)之后,玩艺儿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日军侵占绥远省东部地区,各旗县兴办官赌"俱乐部”(宝局子),为招众聚赌,“俱乐部”丿起用“玩艺儿”班子演吧。玩艺儿班社遂山季节性转为常年职业班社,演员山七、八人发展为十几人,初步形成了丑、旦、小生、彩旦、老生、青衣、娃娃生等行当。但在艺术上仍是以丑、旦为主的“两小戏或三小戏”。由于大秧歌、晋剧等大剧种艺人的参与、影响,出现了一批多人物、多角色的剧目。如《妓女告状》、《回关内》、《要女婿》、《大走西口》等。为适应演故事、叙

7、事抒悄的耍求,唱腔音乐由Illi联体开始向板腔体发展,如“四变调”的形成。伴奏乐器由“-•把胡胡一•杆枚,锣鼓一敲唱起來”,发展为枚、板胡、四胡、小三弦等。化妆中出现了“鬼脸”脸谱,口角仿大剧种增添了头戴、戏衣。这时期,产生了颇有影响的班社和艺人,如“尤八子班”、“兴隆班”、“霍金山班”、“白英班”等。代表性艺人如秦福喜、尤八子(旦)、李飞高(青衣)、三点红(旦)、郭有山(彩旦)、赵有根(旦)、李福奎(丑)和著名枚(笛)演奏家冯子存、小张林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