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的判断句

古汉语中的判断句

ID:43350137

大小:2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30

古汉语中的判断句_第1页
古汉语中的判断句_第2页
古汉语中的判断句_第3页
古汉语中的判断句_第4页
资源描述:

《古汉语中的判断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古漢語通論(七)判斷句,也字判斷句是以名詞或名詞性的词组為謂語,表示判斷的。在現代漢語裏,判斷句的主語和謂語之間一般要用係詞(判斷詞)“是”字來聯繫,例如“我是中國人”。但是在秦漢以前,判斷句一般不用係詞,而是在謂語後面用語氣詞“也”字來幫助判斷。例如:制,巖邑也。(左傳隱公元年)虢,虞之表也。(左傳僖公五年)董狐,古之良史也。(左傳宣公二年)而母,婢也。(戰國策·趙策)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左傳隱公元年)有時候在主語後面用語氣詞“者”字表示提頓,然後再在謂語後面用語氣詞“也”字。例如:彼秦者,棄禮義而尚首功之國也。(戰國策·趙策)

2、彼吾君者,天子也。(戰國策·趙策)南冥者,天池也。(莊子·逍遙遊)臣之所好者,道也。(莊子·養生主)這種用“也”字煞句和用“者”“也”照應的句子,是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典型結構。在先秦時代,有些“是”字容易被人誤解為係詞,實際上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或謂語。例如:是吾師也。(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是社稷之臣也。(論語·季氏)在這兩個例子裏,“是”字用作主語,“吾師”“社稷之臣”是謂語。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戰國策·魏策)(今天就是這樣。)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孟子·梁惠王下)湯之問棘

3、也是已[1](莊子·逍遙遊)“是已”略等於“是也”,“已”字也是語氣詞。在這三個例子裏,“是”字用作謂語,“今日”“武王”“湯之問棘”是主語。在判斷句中,人們所判斷的不限於人或物,有時候是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在前面敘述過了,然後用指示代詞“是”字或“此”字複指,使意義更為明確。例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左傳僖公三十年)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論語·季氏)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莊子·逍遙遊)在第一個例句裏,“是”字複指“吾

4、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這件事情,其餘由此類推。但是,在古代漢語裏,這種用來複指的指示代詞往往不用。這樣,好像不是判斷句,其實仍是判斷句。例如: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是)寡君之願也。(左傳僖公四年)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是)君之所知也。(左傳僖公三十年)執事不以釁鼓,使歸即戮,(是)君之惠也。(左傳成公三年)在第一個例子裏,“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是主語,“寡君之願也”是謂語,其餘由此類推。有些判斷句由於主語所指的人或事物已經在上文出現,所以省略主語,這種情況一般出現在對話裏。例如:對曰:“翳桑之餓人也。”

5、(左傳宣公二年)子曰:“隱者也。”(論語·微子)子曰:“非吾徒也”(論語·先進)(“非”字是否定副詞)古代漢語判斷句的謂語前面常用副詞“乃”字來加強肯定,用副詞“非”字來表示否定。先看用“乃”字的判斷句:吾乃梁人也。(戰國策·趙策)是乃仁術也。(孟子·梁惠王上)孟嘗君怪之,曰:“此誰也?”左右曰:“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戰國策·齊策)從上面這些例句裏,我們不難看出,判斷句用“乃”字,肯定的意味強,而且往往帶有辯白或申明的口氣。“吾乃梁人也”,這意味着“吾非燕人”“吾非趙人”等等。這種用法的“乃”字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便(是)”“就

6、(是)”,因此在現代漢語的書面語言裏,“乃”字還可以加在“是”字的前面,說成“乃是”。再看用“非”字的判斷句:是非君子之言也。(禮記·檀弓上)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戰國策·魏策)管仲非仁者與?(論語·憲問)這種用法的“非”字雖然可以譯成現代漢語的“不是”,但是,嚴格地說,它的語法作用是作為一個否定副詞來否定謂語的,它不是否定性的係詞,不是“不”和“是”的結合體。在討論古代漢語判斷句的時候,有一個“為”字值得提出來說一說:吾乃今日而知先生為天下之士也!(戰國策·趙策)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長沮曰:“夫執輿者

7、為誰?”子路曰:“為孔丘。”(論語·微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論語·微子)這類句子裏的“為”字,很像現代漢語的係詞“是”。其實古代漢語的“為”字是一個涵義非常廣泛的動詞,在上面這些例句裏,雖然可以用現代的“是”字來對譯,但不必認為就是上古的真正的係詞。在上古漢語裏,用“為”字的判斷句非常罕見,而且限於一定的場合。就以上面所舉的例句而論,例一“先生為天下之士”不是獨立的句子,而是全句謂語動詞“知”的賓語。例二“為”字的前後兩項,字面相同。例三“為”字後面是疑問代詞,這句話在上古更常見的說法是:“夫執輿者誰也?”不用“為”字。

8、《戰國策·齊策》:“孟嘗君怪之,曰:此誰也?”《孟子·離婁下》:“追我者誰也?”可以為證。“夫執輿者為誰”、“為孔丘”,其實都是以敘述句的形式代替了判斷當然,從句子的語氣說,“夫執輿者為誰”是疑問句。。例四“為”字的動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