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872076
大小:31.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9-22
《浅谈借代辞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现代汉语修辞学中的借代辞格摘要:借代是现代汉语修辞学中的传统辞格,运用极为普遍。借代作为一种修辞实践早在先秦时期就产生了,其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为名词。本文就是从现代汉语修辞学的角度对借代辞格的作用、分类,特点加以探讨,总结和归纳。关键词:修辞辞格借代借喻一、借代的定义及其作用:(一)借代的定义:借代的定义第一次被明确的指出,是在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中:“所说事物纵然同其他事物没有类似点,假使屮间还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时,作者也可借那关系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所说的事物。如此借代的,名叫借代辞
2、。”在黄伯荣,廖序东版的《现代汉语》中提到,“不直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代,也叫换名”。通俗的说,借代是…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耍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二)借代的作用: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具体來说如下:
3、(1)可以使语言具体形象,易于理解借代可以将抽象生硬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易于接受者的解读。这多表现为以事物的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如《论语•颜渊九惜乎,夫了之说君了也!驷不及舌。“舌”是具体可感的,话语则是相对抽象的,以“舌”代替说出的话,生动形象,打破了语言的常规运用,给人以新奇的感觉。结合文内语境“驷不及舌”,更是生。(2)可以使语言简洁精练,以少胜多有时,有些复杂概念不易称说,表达者就用一些简单的概念代替,试图在表达信息量不减少的情况下,复杂概念简单化。多表现为以专名代通名,以实数代虚数。如北魏杨衙之《洛
4、阳伽蓝记•高阳王寺》:僮仆六千,妓女五百。隋珠照日,罗衣从风。自汉晋以来,诸王豪侈,未之有也。隋珠”即隋侯珠,相传隋候救活了一条大蛇,后大蛇衔来一颗明珠报答他。这里用“隋珠”代名贵的宝珠。“名贵的宝珠”在诗句中不易称说,这里选择了极具代表性的名贵珠宝代替,使读者在解读文本的同时,品味了上述的美好童话传说。简单的表达,不但没使信息量没有减少,反而让接受者体会到更多的涵义。(3)可以使语言富于变化,避免重复白居易《琵琶行》中说:辛寻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以“丝竹”代“咅乐”,欧阳修《蝶恋花》里有:泪眼问花花不语,
5、乱红飞过秋千处的词句,以“红”代花,巧妙地避免了同词重复,而且给读者增添了解读的乐趣,可谓一举两得。(4)可以使语言变得幽默诙谐,达到讽刺的效果鲁迅在《伤逝》写过:送她出门,照例是相离十多步远;……到外院,照例又是明晃晃的玻璃窗里小东西的脸,加厚的雪花膏。她目不斜视地骄傲地走了……第二个雪花膏是借代,指代局长儿子的赌友。作者对这个厌恶的“小东西”并未作过多的描写,而是以“加厚的雪花膏”代之,让读者想象她那令人作呕的尊容。(5)可以使音律和谐这个大多出现在古代诗词之中,如宋刘克庄《清平乐》: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曾识姮
6、娥真体态,素面原无粉黛。身游银阙珠宫,俯看积气濛濛。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他运用丰富的想象,描写遨游月宫的情景。“身游银阙珠宫”一句用借代,“银阙”“珠宫”都代“月宫”。此句的平仄要求是“平平仄仄平平”式,“银阙珠宫”占的位置是“仄仄平平”,完全符合耍求,如果把其中的一个词换成“月宫”,一者与其他的任何一个词都不搭配,二者不合平仄声调。“月”是入声字,属仄声,“宫”是阴平声,平生宫不合仄;如果放在后两个字的位置上,贝IJ仄声“月”又不合平。可见,“银阙珠宫”用来代“月宫”是迫于格律平仄的需要。又如唐刘禹锡《陋室
7、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代“音乐”,为的是与下句“案牍”相对。如改用“音乐”则对仗不工了,因为“音乐”是抽象名词。二、借代的分类(―)特征、标志代本体指用借体(人或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你们这一车西瓜,也不必过秤,一张“大团结”,我们包圆儿了。(刘绍棠《紫禾妞子》)。用“大团圆”借代10元人民币。10元一张的人民币上印有表示我过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图案。又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用“朱门”代替显贵之家。以及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儿人欤?(张
8、溥《五人墓碑记》)(当官的而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人,在全国这样广人地域中,有几个人呢?)用“缙绅”代一般做官的人。因古代大臣把笏插在腰带里,所以称作官的人为“缙绅”O(二)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充当借体来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如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范仲淹《岳阳楼记》)“骚”木指《离骚》,此处作了“诗”的通称。又如唐白居易《琵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