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中后期的书法流派及代表人物

东汉中后期的书法流派及代表人物

ID:42104091

大小:2.88 MB

页数:61页

时间:2019-09-08

东汉中后期的书法流派及代表人物_第1页
东汉中后期的书法流派及代表人物_第2页
东汉中后期的书法流派及代表人物_第3页
东汉中后期的书法流派及代表人物_第4页
东汉中后期的书法流派及代表人物_第5页
资源描述:

《东汉中后期的书法流派及代表人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东汉中后期的书法流派及代表人物一、曹喜影响下的篆书流派二、刘德升的行书流派三、蔡邕的隶书流派四、杜操、崔瑗和张芝影响下的草书流派一、曹喜影响下的篆书流派曹喜其人曹喜篆书流派的特点及影响曹喜其人曹喜,字仲则,扶风平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人),活动于东汉章帝(76——88)。书家评论:卫恒《四体书势》:“汉建初中,扶风曹喜善篆。少异于斯,而亦称善。”唐张怀瓘《书断》:“仲则小篆、隶书入妙。”曹喜篆书流派的特点及影响特点:曹喜的小篆今无遗迹,但从章帝之后的篆书来看,曹喜在李斯小篆中添入了悬针垂露之法对时人和后世是有影响的。唐张怀瓘《书断》:“善悬针

2、垂露之法,后世行之。”影响:1、最早受其影响的是同期书家班固。《书断》中记载班固“工篆,李斯、曹喜之法悉能究之。2、”曹喜的“悬针法”、“垂落篆”对后世的蔡邕、邯郸淳(三国魏书法家)皆有影响,直到魏晋南北朝的碑刻篆书中都可见曹喜的篆书风格。3、他所开创的小篆流派,多用于碑、碣、石经等端庄场合,表现出一种古典装饰美。刘德升的行书流派刘德升其人刘德升的行书流派的特征刘德升其人刘德升,字君嗣,颖川(河南禹县)人。活动于东汉灵帝时代(147——189)。书家评论:《书断》云:“行书者,后汉刘德升所造也。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

3、”刘德升的行书流派的特征由汉入魏的书家钟繇、胡诏皆其门下。钟、胡两人的行书而各显风格,《书断》曰“胡书体肥,钟书体瘦,亦各有君嗣(刘德升)之美也。”这体现了刘德升一脉相传的行书流派特征。蔡邕的隶书流派蔡邕其人蔡邕的隶书成就蔡邕其人蔡邕(133——192)东汉名士,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jiē),陈留圉(yǔ)(属今河南杞县)人。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少博学,喜爱辞章、数术、天文、音律。蔡邕曾著诗、赋、碑、诔(lěi)、铭等共104篇。后因弹劾宦官,被流放朔方。遇赦后,不敢归乡里,亡命于今江浙一带有12年之久。献帝时

4、董卓强迫他出仕。董卓被诛,邕被捕死于狱中。书法精于篆、隶。其篆书“采(李)斯、(曹)喜之法,为古今杂形”。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蔡邕的学书轶事据南宋陈思《秦汉魏四朝用笔法》载,蔡邕曾进嵩山学习书法一天,在山间石洞里,得到一部素书,写在绢素上的字运笔锋利,八面得势,十分酷似小篆和大篆,写的是李斯和史籀等人的用笔法。蔡邕得到之后,高兴得三天不想吃饭,如古人一般。祭邕就诵读素书三年,潜心研究其奥妙,得到书法真谛,从此用笔与众不同,异于当代,喜欢书法的人都十分推重他。蔡邕的书法成就创飞白书。梁萧衍称其书法“

5、骨气洞达,爽爽有神”。为隶书臻于鼎盛作出了卓越贡献。一生与碑关系密切,传世的《蔡中郎集》中碑文占了一半。其书丹《夏承碑》“无法不具,无势不备,”世人推崇此碑为“汉世诸碑字之冠”;他的《熹平石经》堪称集汉代隶书之大成,不但在当时被奉为书法的典范,而且流风所及至深至远,在汉字由隶变楷的过程中,《熹平石经》起了桥梁作用。他构成的书法流派主要是隶书流派,后世书家钟繇、魏夫人、王羲之等除善行、楷书等新体外,都曾以善隶书名重当时,在旧体方面都受其影响。书论:蔡邕的《篆势》被收入卫恒的《四体书势》,《笔论》和《九势》在宋代陈思所辑的《书苑菁华》中有录。虽

6、真伪有争议,但多数学者认为大抵与汉末书家思想契合。这些书论中涉及到“势”与“力”等书法美学范畴,并由此阐发“笔法”问题。此外,蔡邕将其笔法传给其女蔡文姬,又经蔡文姬传于后人,因而,他对魏、时代文人书法笔法传授有开创之功。《夏承碑》、《熹平石经》蔡邕的书法理论蔡邕在东汉书法家中之所以为最杰出者,在于他总结了无数书法家的艺术实践,结合自己的实际体会,归纳出较为系统的书法理论,使后代的书法艺术创作更加成为自觉的艺术实践活动,这是蔡邕对书法史的卓越贡献。在《九势》中,蔡邕用一种朴素的自然观来说明书法艺术,第一次提出了书法力度问题。他说:“书肇于自然

7、,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气主矣藏头护尾,力在宇中,下笔用力,献酎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书有二法:一日疾,二日涩。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笔惟软则奇怪生焉,九势列后,自然无师授而合于先圣矣。蔡邕的《熹平石经》背景:汉代经学昌盛,由于儒家经典有许多不同版本,引起经学的分派和纷争。过程: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汉灵帝命蔡邕等人定六经文字,蔡邕建议把经文的标准范本刻于碑石,竖立在洛阳鸿都太学门外,汉灵帝准奏。蔡邕以八分体写《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礼记》、《论语》等

8、五部经书,使刻工刻成石碑四十六块,蔡邕别出心裁的创石46块,每石高—丈许,宽四尺,两面刻字,每石35行,每行70至80字,皆系蔡邕一手标准隶书人们称“一字石经”。即《熹平石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