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027380
大小:116.98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9-06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第一课时•教学设想:了解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水平、兴趣爱好和需要、思维特点和学习能力、思想状况和学习习惯等方面所存在的共性特点以及个性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体,确保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积累文言知识,培养爱国情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2.背诵课文。能力目标1.掌握“数、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2.了解“或……或……”“直……耳
2、”“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德育目标结合本文学习,联系历史资料,了解孟子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背诵课文。•教学难点1.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包括朗读和背诵。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使文言文语感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活动方式力求生动活泼,或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或轮流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有评,以评促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2.点拨教学法。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较艰
3、深。为此,在背景资料介绍、文化知识简介及比喻说理的分析方血教师须相机点拨指导,避免学生囱IS吞枣。3.讨论法。应与诵读同步进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相关文字资料。•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预习提纲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3.初步了解孟子“仁政”思想。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师生共同分析广4段,背诵广4段。[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
4、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这充分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吋,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板书文题)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后关于孟子的介绍了解孟子。教师适当补充: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吋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但他思想中的民主意识、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三、背景资料(多媒体显示)学生浏览、把握背景。四、熟读
5、课文1.放录音两遍。笫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注意断句,体会孟子的语言特色。3.教师出示投影,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4.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请学生留意文屮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5•结合注解朗读,了解文意。按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学生遇到问题,向小组其他成员提出,组内自行解决,如有疑难,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6.全班同学齐读课文。五、师生共同研习课文1•提问:这篇课文记录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明确:民不加多。提问:课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有哪些?学
6、生明确。教师出示投影,全文结构自然呈现。投影:—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3、4段—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插每部分的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有不同表达)明确: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的缘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白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2.研习第1段(1)选一学生朗读第1段(2)理清背诵思路。提问:梁惠王说「'寡人Z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To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学生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提问:通过与
7、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学生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提问:梁惠王面临怎样的困惑?明确: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板书:梁惠王一■邻国之君「于国尽心移民移粟-不用心—-民不加多民不加少(3)朗读指导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己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表委婉、伤感的语气。“河内”四句直承上句,“移民”“移粟”两句并列而又相互补充,应一气读完,“河东凶亦然”是省略的文字,故“亦然”应重读,起强调作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