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学概论》(324页精品课件)

《舆论学概论》(324页精品课件)

ID:42001129

大小:754.00 KB

页数:324页

时间:2019-09-06

《舆论学概论》(324页精品课件)_第1页
《舆论学概论》(324页精品课件)_第2页
《舆论学概论》(324页精品课件)_第3页
《舆论学概论》(324页精品课件)_第4页
《舆论学概论》(324页精品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舆论学概论》(324页精品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舆论学概论第一章认识舆论第一节民意与舆论第二节对公众概念的界定第三节对舆论概念的界定第四节舆论的形态特征第五节舆论研究的重要性第一节民意与舆论舆论,英文词是publicopinion,这个词有时候也被译为“公众舆论”,比如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的PublicOpinion一书,最粗被翻译成《舆论学》,后来又被翻译成《公众舆论》。在中文中,舆论就是“舆人之论”的简称,一般指老百姓的言论。这和publicopinion所指称的“民意”(generalwill)基础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但是在现代社会,publicopinion

2、已经超出了一般的民意表达,而又其特定的发生机制,并可能成为强大的社会或政治力量,因此首先需要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分析。第一节民意与舆论汉语中的“舆”,本指车厢,转义为车。《周礼·考工记·舆人》中说,“舆人为车”,即舆人是为造车匠,又指与车有关的各色人等。后来,舆人又指驾车的人,称“舆丁”或“差夫”,是差役中的一种,人数众多。所谓“舆者,众也”。春秋末期,人分十等,舆人为第六等。《左传·昭公七年》中说:“人有十等,……皂臣舆,舆臣隶……”杨伯峻注引俞正燮的《癸巳类稿·仆臣台义》:“舆则众也,谓卫士无爵又无员额者。”舆人

3、因此取得与坐车官吏相对应的一般老百姓的广泛含义。“众”字本身就有等级地位的色彩。商周时期一般将农业生产者称谓众,后演化成与管对应的概念。我国学者徐向红指出,中文里关于舆论表示群众言论这一说法,至少在周朝就大量出现了。先秦典籍中的舆论,主要有“庶人之议”、“国人之议”和“舆人之议”这三种提法。第一节民意与舆论此外还有管子提出的“市人之言”和“啧室之议”以及庄子的“丘里之言”等。《三国志·钟繇华歆王朗传》中写道:“朗上疏曰:……今六军戒严,臣恐舆人未畅圣旨……设其傲狠,疏无入志,惧彼舆论之未畅者,并怀伊邑。”《后汉书·杨

4、震传》中有杨震上疏,请求“全腾之命,以诱邹荛舆人之言”。《旧唐书·本纪第十八》中有宣宗“有时微行人间,采听舆论,以观选士之得失”。《苏轼集》中《与杨元素八首》亦曰:“更望倍加保啬,侧听严召,以慰舆论。”《宋史·列传第二百二十·方技上》中有:“舆论不能夺,遂从其议。”《明史·本纪第十八·世宗二》中有曰:“顾迭议大礼,舆论沸腾,幸臣假托,寻兴大狱。”“尚书吕震、大理卿虞谦希旨劾奏,观复令十四道御史论其诬妄,以是为舆论所鄙。”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第一节民意与舆论由此可见,“舆论”一词古已有之,舆论的主体在身份、地位、阶层和

5、范围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都不具有和“官”等同的地位,因此也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公众,即具有平等身份和个人权利的公民集体。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提出重视民意的思想,但对舆论的理解和把握基本停留在“治民术”的层次。直到戊戌变法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兴起了一股改良的舆论浪潮。梁启超明确提出:“立宪政治者,质言之则舆论政治而已。”这是对当代民主论中公众舆论含义与作用的准确把握。第二节对公众概念的界定舆论研究的重点在于公民对公共事务的态度的形成、传播与测量,因此我可以先行考察舆论概念中的复数主体即“众”或“公众”

6、这一概念。理解publicopinion所代表的舆论,首先需要把舆论的主体即公众,同其它表示群体的一般概念区分开来。社会科学中关于“众”的概念有很多,“众”,可以是社会学家库利所说的以家庭和儿童伙伴关系为代表的主机群体(primarygroup),也可以是法国心理学家勒庞所揭示的无组织的乌合之众(crowd),但舆论学研究更关心那些以某种公共事务为共同话题、参与社会讨论过程的公众(thepublic)。众的组成可大可小,可强可弱,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舆论学认为,社会上之所以存在大量不同的大众,原因在于,不是

7、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关心同样的问题。一般可以区分出三类公众:单一话题公众组织公众意识形态公众一、单一话题公众:由关心某一特定问题的人临时集合而成,通过种种方式引发社会对特定问题的关注,甚至影响社会决策。近年来由于大众媒体特别是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在信息广泛迅速地传播的同时,在特定时期围绕特定话题而发生的公众表达越来越多。从“芙蓉姐姐”到“踩猫”事件,再到“范跑跑”现象,围绕单一话题而形成的公众,不仅拓展了公共表达空间,增强了社会交流,而且会形成强大的社会压力。比如2007年6月的“黑砖窑”事件,最初主要是一些寻找

8、孩子的家中群体借助媒体发布消息,随后引起社会普遍关注,成为公共话题,并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从而最终导致了政府的相关行动。话题公众能在短时间内聚合并形成强大的压力,会迫事物向某一方向发展,可能促使社会的进步,但也可能因为他们的意见受到重视而使其它问题被忽视或受到负面影响。例如,在2006年圆明园铺设防渗膜一事上,媒体的强势报导使社会舆论一边倒,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