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992182
大小:23.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9-05
《高职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职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究[摘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是全面提髙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培养应在遵循人才培养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实施创新能力培养就是要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设计能力为核心,带动其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能力设计专业[作者简介]任民(1973-),男,湖北房县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艺美术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设计艺术。(广西南宁530007)[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
2、985(2013)03-0110-01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践证明民族发展的希望在创新,建立创新型国家更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胡锦涛同志指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以创新文化激励科技进步和创新”。看重学生求新的意识和相应的能力,而不是要他们时时处处搞发明创造。目前,国家正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对高职从事设计类专业教育的工作者来说,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显得尤为重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创新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有人说,创新教育把素质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
3、台阶,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创新教育为实施素质教育、深化素质教育找到了一个“抓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作为国家高职骨干院校,一直大力推动创新人才培养,将创新人才培养的计划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笔者在多年的设计人才培养教育的工作中不断探索,在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一、创新设计能力培养研究的意义创新设计是设计师从事设计工作的本质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
4、技能型人才正是服务这一本质要求的首要任务。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培养应在遵循人才培养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因此,探索出培养、提高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的创新型社会建设中,设计行业是桥头堡、执行者、推动者。作为设计教育工作者对如何培养学生这方面能力的研究显得刻不容缓。目前国内的许多专家学者已开展了多种尝试,一项调查反映,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但创新能力较弱,这最终表现在了一个国家的创新发明的数据中。2007年国家科技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的创新能力在逐年不断提高,然而发明数与世界的差距还是较
5、大,高科技产品占出口比重还是偏低。改变这一现状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二、高职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培养的措施1•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入手。设计的工作性质就是创新,设计表达只是实现设计的手段,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才是最终目标。教师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是实施的前提,教师观念不改变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教师应从根本上认识到在课堂上老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协调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探索者,所有教学活动都应该以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学习为目标,老师不应该成为意识的强加者。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的自我价值得到实
6、现。在这一方面,我们尝试了将每个设计任务分解成若干个模块,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项目进行解答、重构,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起到引导的作用,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从而发掘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使其思维活跃、勤于动脑、主动地设法解决各种问题。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了加强。绘制的大量的创意草图,经小组讨论修改,最后成熟作品跃然纸上。2•教学内容必须加以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高职设计类专业中,我们采取以大量的实践教学为途径,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计划和课程教
7、学要求进行调整和完善。构建以专业主干课程为主、选修课为辅的专业课程体系,和以顶岗实习为主、课程实践为辅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调研,了解企业的岗位任职要求,实施“项目教学”的方式,强化、突出实践,建立实践与理论教学体系相互交织的课程教学体系。除此之外,我们还引导学生参与各级专业技能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历年来在参加的全国专业比赛中,获得各级奖项数十项。学生在实际设计任务中创新能力得到了发挥,与企业的岗位任职需求形成了有效地对接。3•强化“三方评价”体系的实施。过往中,老师授课、评分,学生学习、考试。学生在学习中被动地接受知识,考试成绩以老师的最后评价为标准,这样培
8、养出来的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