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949110
大小:58.87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9-04
《《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问题。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令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①行道之人弗受()②蹴尔而与之()■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④是亦不可以已乎()■2•翻译划线句“此之谓失其本心”这个句子。3•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
2、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重论述了“”比“”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4•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组句子(内容)。参考答案:1、①之:结构助词,的。②蹴:踢,践踏。③辩:通“辨”,辨别。②已:停止,放弃。2•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天性、天良)。3.举例义生4•“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对比;“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对比;“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对比;“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不用原文,用自己的话叙述也可。)二、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1.解释下列
3、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1)故思有所不辟也()(2)蹴尔而与之()■(3)乡为身死而不受()(4)是亦不可以已乎()■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市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妇拍而呜之(《口技》)•B.此之谓失其本心•其真不知马也(《马说》)•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3.文章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
4、些论证方法?参考答案:1.(1)患一祸患,灾难(2)蹴一用脚踢(3)乡一通"向”,从前(4)已一停止1.C(C项均译为代词“……的人”;A项分别为转折关系连词、并列关系连词;B项分别译为“他的”、“恐怕”;D项分别译为“却”、“就”)2.(1)(3分)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半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不可以用呢?(2)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每个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4•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答到任意2点即可)o三、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1•下列加
5、点字解释相同的两组是()()A.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B.故不为苟得也为宫室之美为之••C・得之则生所识穷乏考得我与••D.乡为身死而不受便扶向路••E.宫室之美吾妻之美我者••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3•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4•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
6、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一个论据。5•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木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参考答案:1、BD2、(1);(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我宁愿)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2)过去宁可死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做(接受)它。3、我们每一个个体,由于身体的、技能的原因,有着不同的特长与能力,只要为社会的正义事业作岀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好市民。我们不能
7、完全赞同一些人提出的“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反抗”的理念,但这种“反抗”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则,对自己,可能是身体的损害;对家人,是失去亲人的悲伤:对国家,则是社会资源的无谓浪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在逞匹夫之勇。我们倡导的见义勇为,应该是“巧为”、“智为”。4、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四.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①故不为苟得也。(••)())))②故患有所不辟也。(••③乡为身死而不受。(④是亦不可以已乎?(⑤此之谓失其木心。(••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
8、句子。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③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3、简答题。①从全文看,木文先后运用了论证和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