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省级公开课教案

劝学省级公开课教案

ID:41799592

大小:147.51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9-02

劝学省级公开课教案_第1页
劝学省级公开课教案_第2页
劝学省级公开课教案_第3页
劝学省级公开课教案_第4页
劝学省级公开课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劝学省级公开课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劝学》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二)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2.熟练背诵课文。(三)德育目标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教学重点1.识记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熟练背诵课文。教学难点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用法。2、明确认识学习的意义。3、体会本文所运用的比喻论

2、证写作手法。4、背诵1、2自然段。一、导语2000多年前,在一个清凉的夜晚,一位圣人在郊外踱步。此时此刻,他的内心充满了惆怅:“人性本恶”,我们的青年该怎么办?怎么办?只见他时而仰望浩瀚的夜空,时而平视前方的旷野,晚风拂起了他的长衫,忽然,他紧锁的眉头骤然舒展开来,他疾步奔进客房,灯光下,挥笔疾书写下了《劝学》名篇,这一幕定格为历史。-----1-----大家知道这位圣人是谁吗?对,他就是荀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看看荀子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一些什么道理。(板书:劝学荀况)二、作者介绍。荀子名况,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

3、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荀子主张性恶论。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收在《荀子》一书中。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用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三、解题。学生根据预习情况解题教师明确:“劝”在此处应是“劝勉”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说”“劝阻”语义不同。“劝”是手段,“学”是目的,明确本文主旨:勉励人们学习。四、熟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细心的聆听“荀子”的教诲。(听范读

4、)提示学生注意标注字音、朗读节奏。2、检查学生字词预习情况。给下列字词注音,通假字请注明所通之字。(1)通假字(提问,其他同学帮助纠正)輮有参知生(2)其它易读错字词(提问,其他同学帮助纠正)中砺参省跂臾跬骐骥锲镂螯为请两名学生回答。明确:(1)róu通“揉”,yòu通“又”,sān通“三”,zhì通“智”,xìnɡ通“性(2)zhònɡlìsānxǐngqìyúkuǐqíjìqièlòuáowéi、wèi3.、把自己想像成荀子,模仿他的口吻大声的地朗读课文。注意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标划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2-----2~3名

5、学生个读,师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时探讨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理清论证思路。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学习的意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分论点学习的作用(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学习的方法、态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锲而不舍用心一也)(板书黑体部分)4、为了表达对荀子的敬意,让我们齐声的诵读这篇经典之作吧。五、师生共同研习课文1、学生齐读第1、2段2、同桌两人为一组,探讨文中字词、语句,有问题的师生共同探讨。重点实词:君子、已、为、中、輮、虽、有、槁暴、就、砺、博学、日、参省、知明重点虚词:于、而重点语句:中心

6、论点: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判断句,介词结构后置)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翻译)3、分析论证方法。(1)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第2段主要讲学习的意义,这个观点很抽象,为了让我们接受这个观点,荀子采用了什么“劝”的策略?结合课后练习一思考。明确:通过五组比喻:“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2)我们写文章很忌讳繁琐罗嗦,你认为用五组比喻来说明同一个问题是否犯了这一写作大忌呢?-----3-----蓝加工青胜

7、于引申变化过程水冷冻冰推客观事物发展、提高寒于论人学习提高、发展輮直木轮引申人工改造绳改变原来状木砺直客观事物金利推况论人博学知明而行无过明确:“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这两个比喻句可以归纳扩展得出:客观事物(如蓝、水)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如加工、冷冻),可以有所发展(如青),有所提高(如冰)。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境界就会发展、提高。“輮木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这三个比喻说明客观事物(如直木、木头、金)经过人工改造(如輮、绳、砺),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如为轮、直、利)。根据同样道理推论: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

8、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所以,作者通过反复设喻,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的不同角度论证了学习的意义,不但不繁琐罗嗦,反而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3)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