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696179
大小:54.89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30
《浅谈如何将跳绳项目深入体育课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如何将跳绳项目深入体育课堂【摘要】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效率,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从每年的国家体质测试数据分析,学生的身体素质却不容乐观。本文以跳绳项目为例,从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快乐教学的理念来探讨如何将跳绳项目深入体育课堂教学。【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跳绳;创新意识;快乐教学;课堂效率《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标准》是为了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体质健康水平而制定的,它涵盖的是与学校体育密切相关的学生身体健康范畴。国家学生体质测试项目包括诸多,跳绳是其中项目之一,它具有较大的锻
2、炼价值。跳绳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它是全身性的活动,经常锻炼能够使学生的速度、力量、灵敏、弹跳力、耐力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但是在体育课堂中却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参与度较低,是什么原因导致本人们的体育课堂缺乏生机呢?本人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学生角度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成长在温室里,以自我为中心,性格较为任性、偏执。再加上社会和家庭的压力过大,竞争激烈,把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了完成作业和参加各种培训班的学习,体育活动的时间少之又少。二、学校的角度学校虽然贯彻并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教育方针,但是往往因为活动内容单调,学生的兴趣
3、较低,成效也就不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更是如此,有些教师认为所谓的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牛自由选择活动项目,想活动什么项目就选择什么项目,这种所谓的素质教育就是“放羊式”教育,学生的身体得不到全面锻炼,身体素质怎么会提高呢?每年体质测试时,就匆匆的将各项目进行测试,上报后也不分析学生的原因。从近几年的体质测试数据分析,学牛的体质仍是属于下降趋势,全国中小学生的体质普遍较差。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效率,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目前国家也出台了许多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活动,从学校抓起、从体育课堂中抓起。作为一线的体育教师面临这种现状,本人们只有努力提升体育课堂效率,向
4、体育课堂要成果,让学生们都活动起来,全面的得到锻炼,这种现状才能得已改观。三、改变教学模式、组织形式多变、激发学习兴趣教育改革不?嗤平?,素质教育不断提升,在这改革的浪潮中,作为体育教师的本人们更应该不断拓展,不断前行。首先要改变本人们陈旧的教学模式,“一个哨子两个球,学生老师都自由”这种放羊式的教学应该杜绝。在体育课的类型上应该有所改变,多开展一些身心健康的课、运动类的课和学习方法类的新的授课类型,只有在以上多种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基础上,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体质测试中的跳绳项目,在平常的课中就可以穿插一些关于跳绳的游戏、比赛、花样等等,短绳中可以开展原地单人
5、跳、双人跳、接力跳绳,只要教学内容保鲜,吸引学生,肯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关系到能否促使新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能否跳动学生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吸引学生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的问题。本人们必须清晰的认识到,要适应新课程的改革,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必须透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变那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和呆板的系统性教学方法。多采用新颖的启发式教学法、程序教学法和单元教学方法等方法,体育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应该全面考虑。在传统的跳绳项目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让学牛拿
6、起绳子就试跳,会跳的学牛信心满满,不会跳的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没有积极性。如果采用呆板的教学方法,学生没过多久就会没有动力,没有新鲜感,这样的练习就达不到教学效果,学生的练习密度也达不到,更不用说完成教学任务了。五、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新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大量的呈现,结合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推进,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运用可行的场地、器材、仪器、设备等,创造新的体育教学手段。特别是在农村学校,由于场地设施不完善,条件有限,有些项目的开展就受到了限制,教师应该多利用仅有的场地器材,多利用自然条件,创设新的教学手段。丰富的教学手
7、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跳绳项目的可以变换教学手段,在听觉上变换一下,把原本一成不变的哨声变成铃声或者音乐,让学生在听觉或视觉上有所变化,增强新鲜感;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感知新的学习内容,例如:在组织花样跳绳比赛前,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教学,了解比赛的模式,比赛的方法等等,这些有利的教学手段都会推动体育课堂的教学。学生不仅不会对跳绳项目的表现出厌倦感,反而增加了他们对学习内容的期待感。参考文献:⑴中国学校体育.2006.12[2]中国学校体育.2004.1⑶新课程教学设计.2004.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