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的仁政思想

孔孟的仁政思想

ID:41655724

大小:55.57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8-29

孔孟的仁政思想_第1页
孔孟的仁政思想_第2页
孔孟的仁政思想_第3页
资源描述:

《孔孟的仁政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孔孟的仁政思想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最为重要的内容。孔子之吋,仁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论述。孔子在许多具体场合都谈论过仁,学者们的研究也证明“仁”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耍的影响。一按照孔子“仁者爱人”的说法,仁的基本含义应该落实到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上面,貝体地说,应该承认人的存在,尊重人的人格,具有明确的人化意识和行为。孔子“仁”的思想强调人伦义务,希琨人人尽伦尽职。这样,在为人处世方面就应该努力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以“爱人”解释仁,作为仁德的

2、根本标志,他不仅希望以“仁爱”精神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以“仁爱”原则来治国安邦。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做到仁、具有仁爱Z心,上下、长幼、尊卑有序的礼治社会便不难实现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孔子思想自然是基于对那时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他的仁爱思想也是如此。孔子所思考的是社会如何安定,是怎样使政治清明,因而在政治的层面上,孔子的仁爱思想便I•分自然地推衍出了仁政徳治的思想,从而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徳理论体系,以仁来统摄诸徳,强调仁在智、仁、勇等重要德行Z中的中心地位,把恭敬、慈惠、诚信、宽厚、敏捷等德行作为实现仁德的标志。孔子以后的几位思想家

3、孟子、墨子和苟子都对仁学有重要发展。尤其是孟子将孔子的仁爱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影响后世极大。孟子把“恻隐之心”看成“仁之端”。孟子看到了人生具有的良知、良能,看到了人所共冇的怜悯、同情Z心,进而把仁看成人Z所以为人的根本依据,因而孟了说:“无恻隐Z心,非人也。”有道德的人就是保存了先大的仁德的人,具备了仁德,才能以仁爱之心处世待人。在将仁爱思想建立成为人性论的依据之后,孟子又将仁爱精神推而及于政治,从而产生了他的仁政学说。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这便是孟子的仁政论。在他看来,仁与不仁应当作为施政的根本

4、。行仁政者得天下,失仁政者失天下,这是历史经验已经反复证明了的。不仁者而得邦国尚有可能,“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要统一天下,得到天下人民的拥护,不施仁政是绝对做不到的。二秦汉以后,孑L、孟的仁学思想不仅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且还在后世的实践和阐发下继续得到了发展。秦由暴政而亡的教训,给了汉初统治者们带来太多的思考。当战争的烟尘散尽后,汉初政治家和思想家不能不认真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陆贾因此撰成《新语》,认为秦“用刑太急”,不知教化,是导致强秦速灭的重要原因。贾谊在《过秦论》屮的话更是切屮了要害,这便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对汉初的政治

5、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面对极度凋弊、百业俱废的严峻现实,汉初的统治者不得不取用“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他们看到了儒学“难与进取,可与守成”、“序君臣父了Z礼,列夫妇长幼Z别”的特征,于是,当经济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之后,他们还是选择了儒家思想,以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维护社会伦理纲常。汉统治者取用儒学却不是专用儒学,他们也离不开其他各家的一些主张,如法家的“尊君抑臣”思想就倍受汉武消的欢迎。汉朝学术是一种综合学术,那时的思想家都不同程度地儒、法杂糅,仁义与法刑并列。这表现在汉朝的施政方针上,则是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刑德并用”。西汉的“中兴Z主”宣帝就表白说

6、:“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汉武帝便是“内多欲而外施仁义”,虽然他们内里多欲,但为了江山的长治久安,仍然要压抑自己,行王道,主德治,施仁义。儒家的仁义主张总是在与政治上的强力抗争着。秦汉时期,现实政治生活屮民本思想的捉倡以及政治批评的活跃,总是生动地体现着仁学的精神。汉代,从贾谊的政论、董仲舒的抑兼并、废奴婢、除专杀Z威、不与民争利的政治主张,到夏侯胜、贡禹、鲍宣对暴政的揭霜与抨击,无不贯穿着仁学精神。东汉后期,社会危机不断加深,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玄学产生,佛教、道教流行。玄学盛行之际,“名教”被批判,周公、孔子遭轻薄。例如,东汉末年

7、的曹操曾因“后生者不见冇仁义礼让Z风”而伤神,但他却认为“承平尚徳治,乱世赏功能”,故下《举贤勿拘品行令》,宣称可以任用“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Z术”的人才。玄学家也有人认为儒家的伦常合乎人性自然而加以肯定,说“夫仁义者,人之性也”,这不是对儒家“名教”的调和,便是用道家的理论为儒家思想作论证。魏晋隋唐t期的儒、佛、道“三教”争斗时期,儒家的仁学甚至沦落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宋明时期,理学兴起,仁学终于走出了危机。孔孟道统取得了独尊地位,以仁为核心与实质的伦理木体建立起来。理学家集从前仁学z大成并有重大发展,他们以仁为理、为太极,将仁的实质归结为“

8、天地生物之心”,使仁的思想更加丰富,恢复了仁学的口的论精神,仁学也真正成为一种时代精神。在此背景下,王安石乐做“亲民之官”,立志改革;范仲淹“先天下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