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我想去看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广、升、足、走”4个字。 2、认识2个偏旁“心、方”。 3、使学生在学习生字时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北京的风光图片 教学重难点: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认识偏旁“心”、“方”;会区别形近字并能把生字书写正确、端正。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小朋友,你们最想去什么地方呢? 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看。课件出示北京风光图片(课件)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2、看到这么美丽的风景,有什么想要告诉小朋友或老师的
2、吗? 能用上这课的课题来说一说吗?(带上感情说)突出“多想”。(课件) 板书课题。 小朋友说得真棒啊!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题好吗?齐读。3、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想”? (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办法识记,同时学习“心”字底。用上“心”字底是因为想一件事情要用心去想。)(课件)4、"多想"什么意思(心里非常非常想,很想等)那你能有感情地再读读课题吗5、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1)"我"是谁2)"我"多想去哪儿看看3)为什么想到那个地方去看看善于提问,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善于提问的孩子也是最有创造力的.提出的问题能不能自己解决呢仔细读读课文,试试自己行不行,好吗二,品读
3、课文,读中感悟
4、1.自读课文看谁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你认为难读准的字或难读通的句子用"——"标出.2.小组合作读小组长带领着同学们合作着学习,把你刚才还没读准的地方提出来向别人请教,或者你会读了就帮帮其它的小朋友,一起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3.汇报合作情况在刚才的学习中,谁能勇敢地告诉老师,你什么地方得到过同学的帮助或你帮助过谁都可以说说.4.交流识字方法,谁来试试,能把这些字词读准1)教师启发学生联系学过的字,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减一减,作比较,猜字谜,加一加等。2)做一做“结苹果”的游戏,生字卡片做成苹果形状,发给学生。黑板上画苹果,教师导语:“秋天到了,苹果成
5、熟了-------”拿有卡片的学生把“苹果”贴于“苹果树”上,随机复习生字。3)做一做“摘苹果”游戏:由小组长带领学生在“摘苹果”的过程中复习巩固生字。4)出示生字带出的词语,开火车认读词语。5.教师范读我多想读读这篇课文呀,你们欢迎吗(老师读得好吗你觉得什么地方读得好为什么)6.比读谁敢跟老师比一比.其它同学仔细听,注意字音是否读准确,读得是否有感情.7.小组赛读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看哪组的同学读得最认真,最有感情.四,感悟交流,探究内容1.通过刚才朗读练习,你读懂了点什么联系我们开始学课文之前提出的几个问题想一想,现在读明白了吗1)"我"是一个大山里的孩子.你是从
6、哪句话知道的(随机板书:大山里的孩子)2)北京城离大山里的孩子非常非常远.理解:遥远. 多远算是“遥远”? 举例来说。 课件出示地图,认识北京的地理位置。大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再坐火车到北京需要几天几夜的时间.(随机板书:北京城,遥远)3)我多想去看的是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随机板书:天安门,升旗仪式)五,创设情境,强化感受1.学校里的升旗仪式怎样的?(庄严、肃穆)。2..你想看看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吗(课件播放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实况录像)3.现场采访:看了你们这么入神,激动的样子,我想现场采访一下几位小朋友:1)你刚才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文中哪个词写
7、出了你的感觉?(人多,解放军战士严肃威武)你觉得北京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怎样(随机板书:壮观)2)你看了之后,心情怎样?3)你现在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我多想去看看)4)你想对五星红旗说些什么(国旗国旗,我爱你)4、听音乐休息《我爱北京天安门》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北京是我国的首都,那里不仅有庄严的升旗仪式,还有宏伟的建筑、美丽的风景。一起去看一看吧。(课件) 让我们带着对祖国的热爱一起来读一读全文。六、分角色对话表演(课件显示课文插图)导语:同学们,看大屏幕:在这一座遥远的大山里,有一位妈妈手拿天安门图片,正在满怀期望地对儿子说着什么.你知道吗我们请一名同学扮妈妈,请
8、一名同学扮孩子,让他们上台来对话表演七、指导背诵表演得这么出色,说明同学们都理解课文内容,那你能把这篇课文背下来吗小组长带领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背下来,好吗?让我们比一比,哪个小朋友最能干,能把自己想去北京的愿望通过背诵这篇文章表达出来。 生自己练,可以和同桌一起背诵。八,课外延伸1.刚才课文读得很好,这些句子你会读吗首先请同学们借助拼音各自读读.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我们爱北京.我们爱五星红旗.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