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600550
大小:54.65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28
《初中物理小班化教学总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初中物理小班化教学总结太二中王树军我们知道小班化教育是一种注重学生个别差异,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的教育。它有着很多大班教学所没有的优势。由于把班级学生分成几个组,教师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了解每个学生,熟悉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知识能力水平,使教师可以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需求及实际情况,提供难度不同的学习素材,为其制订不同的教育策略,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在各自的起点上获得进步。学生在小班化教育中得到的更多参与机会和被关注机会、交流机会,使他们在个性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上岀现了更加积极的倾向。在小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从语文学科的
2、特点和小班学生的个性差异等方面,进行了不同教学方法的尝试,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对小班化教学有以下体会:一、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一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一参与”的关系。因此,教师不是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作用。教师耍充当管理者、组织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小组活动开展得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肯定。当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真正完成了任务。如果确实完成了,教师可以开展-些备用活动:帮助其他组完成任务等。合作学习不是专用來活跃课堂气氛的•种教
3、学组织形式,它应该用于解决知识的难点。对有疑难的问题,本课的重难点,教师在作…适当引导后,让学生去合作、探索,运用集体的智慧去攻克难关。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恰当时机是有效合作的重要保证。二、合作互动,共同发展。法国作家莫阿罗有这样一句名言:"学校里的同学是比父母更好的教育者。"在教育教学中,我根据小班化的特点和优势主要采取的是小组合作学习,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生生互动活动,培养他们之间健康的互动情感,使他们在合作屮学习,在合作屮竞争,在合作中发展。生主互动提供了更多的主动参与机会,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小组之间的竞赛,同学
4、之间的互帮互助及友善的激励竞争,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师生之间,学生间合作交往的主耍形式,发展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在参与中学生自我表现,自主权利得到了应有的保障,兴趣爱好得到充分发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协作性和创造性。三、尊重孩子,张扬个性。“小班化”教学是以孩子的发展为根本,讲台就是小小舞台,学生每堂课至少能有一次表现的机会。教师就可以想方设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从而让学生真正“乐学”、“会学”。总之我觉得,“小班化”教学让学生比以往有更多的参与机会,有更
5、多的表现机会和自我展示的机会,很好地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和口才。概括为一句话:“让课堂变讲堂为学堂”。此外,新课标明确指出"物理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知道教室空间是班级文化的载体,利用教室空间展览学生的作品,开展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评价活动,即易于操作,又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还给学生创设良好的积极向上的空间。如我设计了"放飞梦想,张扬个性""花开朵朵一一在参与中成长"这两个专栏,两个专栏的设计既较好的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充分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了他们合作学习的能力。一年多的小班化教学实践让我明白了,教学
6、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小班化教育的资源和优势,努力去寻找和探求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才能使学生在小班教育中获得更加优质的教育,让每一位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更充分地发挥潜能和发展个性,使得每一位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更全面、更和谐的发展。这正是我们在进行“小班化教学”的优势,也是我追求的最终目标。四、拓宽视野,营造氛围。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在同学、家长面前表扬。讲究语言艺术,让学生感受被赏识的快乐,我常对班级的每一个孩子说:“你就是你,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宝贝,你们都是最聪明的,只是所擅长的本领不同而已。”在注重评价的同时,更要重视语言的激励评价。
7、“教者有心,学者得益。”“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小班化教学真是以学生为本,使学生的个性在这里得到张扬,使学生的人格在这里得到尊重,使学生的情感在这里得到体验,使学生的纶命在这里得到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经过一年多的小班化教学的实践和探索,我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最重要的舞台,“在教学互动中提升质量”是关键,“充分挖掘每一个孩子的潜能”是目标。要努力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做到:“厚师德”,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能力
8、差异。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最棒的,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不因教师自身的文化背景产生喜好把孩子简单归类,“有教无类”方能“因材施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