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572197
大小:62.7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28
《国标一级优质稻品种黄华占的选育及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国标一级优质稻品种黄华占的选育及应用国标一级优质稻品种黄华占的选育及应用摘要:黄华占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应用核心种质育种理论育成的常规优质稻新品种,2007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产量比对照品种汕优63增产显著,米质达国标一级,早熟,抗倒性好,耐热性强,适应性广,2009-2012年成为湖北省农业主导品种,在包括湖北在内的南方稻区大面积种植。关键词:优质稻;黄华占;核心种质;选育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0-1960-05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开创的水稻矮化育种和超高产育种研究工作成绩斐然,其育成的水
2、稻品种广陆矮4号、桂朝2号等曾在整个南方稻区推广应用。黄华占是作为优质稻品种第一个在南方稻区大面积种植的新品利]。黄华占2005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7年通过湖南省、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8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9年通过江西省南昌市和上饶市引种许可,2010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江西省宜春市引种许可,2011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2年申报国家晚釉品种审定和陕西省审定。2006-2012年成为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2009—2012年成为湖北省农业主导品种,2012年成为湖
3、南省农业主导品种。该品种独特的耐肥抗倒性、耐热性、优质、高产和抗性的综合优势正在为我国优质稻米的产业化、满足广大城乡人民日益提高的生活需求、提高农民和稻米加工企业的收入发挥巨大作用。黄华占2004年广东省种植0.37X104hm2,南方稻区2005年种植1.81X104hm2,2006年种植5.19X104hm2,2007年种植12.79X104hm2,2008年种植28.06X104hm2,2009年种植54・19X104hm2,2010年种植83.80X104hm2,2011年种植87.79X104hm2,迄今为止南方稻区种植面积累计已达273.63X104hm2,为社会创造经
4、济效益102.78亿元。1黄华占的选育黄华占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应用核心种质育种理论育成的常规优质稻新品种[1—3]。2000年早季,以黄新占为母本,优质稻核心种质丰华占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2000年晚季种植F1代12株,全部收取种子。2001年早季在高肥抗倒育种种植F2代1000株左右,该群体叶大小适中、直,秆硬,株型好,熟相好,以丰八占优质高产理想株型模式为基准,筛选出14个优良单株。2001年晚季种植F3代,每个株系种植100株左右,在田间和温室同时筛选白叶枯病抗性,同时在从化市吕田镇稻瘟病重病区和温室用混合菌筛选稻瘟病抗性,应用近红外技术活体筛选直链淀粉含量为13%
5、〜20%的小区,其中1个小区综合表现突出:小区植株表现为叶直、株型好、结实率高、熟相好、粒型好,口叶枯病鉴定为1级,病区鉴定为穗瘟0级,入选4株进入2002年早季单株繁殖区,为F4代。2002年早季用近红外技术活体筛选直链淀粉含量15%〜20%的小区,在田间和温室同吋筛选口叶枯病抗性,同时在从化市口田镇稻瘟病重病区和温室用混合菌筛选稻瘟病抗性,应用分了标记辅助选择稻瘟病和口叶枯病抗性。在单株繁殖区中筛选16个株系,进入2002年晚季品繁,为F5代,以食味品尝和谷物化学法相结合筛选优异的蒸煮品质和食味品质,继续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稻瘟病和口叶枯病抗性;利用耐热育种圃和抗倒育种圃筛选耐
6、热株系和抗倒株系,其中1个小区植株表现为植株矮、穗数多、功能叶直、株型好、耐肥抗倒、耐热性好、结实率高、熟和好、粒型好,直链淀粉含量16%〜18%,抗稻瘟病,白叶枯病抗性鉴定为1级,命名为黄华占。从黄华占系谱分析(图1)可知,黄华占遗传基础广泛,其高产血缘有桂朝2号、特青、粳釉89;其优质血缘有IR37704—131-2-1-3-2.IR841、长丝占、清香占、华丝占;其白叶枯病抗源有DV85、特青;其稻瘟病抗源有IR36、IR37704-131-2-1-3-2.矮三芦占、青六矮1号、8072-2o黄华占广泛的遗传基础为其综合优良性状、特别是广泛适应性奠定了基础。黄华占是广东省水稻
7、矮化育种、超高产育种和优质育种成就的综合集成[3]。2黄华占的种植表现黄华占2007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生产上大面积表现高产稳产、优质、效益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2009〜2012年成为湖北省一季晚稻主导品种。2・1高产稳产黄华占2005、2006年参加湖北省一季晚稻区域试验,2005年初试平均产量7979.40kg/hm2,比对照汕优63增4・58%,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居第2位;2006年复试平均产量8098.35kg/hm2,比对照汕优63增7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