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298844
大小:41.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8-21
《济南地冬天优秀教案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实用文档教学设想:《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下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是现代散文中的精品。文章生动形象的描写了济南的冬天气候温和、冬日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文不仅仅停留在自然景物的描摹上,而是把景物当作有生命、有感情的存在,融入了作者的感情和意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好的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文脉络清晰,行文有序。先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在景物描绘中,不但运用了大量恰
2、当的比喻和拟人句,更在词语选用方面十分讲究,把自然景物描摹得极富生机和活力。因此,教学中,在锻炼、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同时,着重通过分析文中优美的语句,进而感悟文中描绘冬景的精妙,感悟用语的精当,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但面面俱到的讲析却不利于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该让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之下充分的感知课文,探究作者写景抒情的思路和巧妙的写作方法,并能运用所学去阅读理解同类的文章。在教学上安排2节课的时间,其中第一课时在整体感知、理
3、清文脉的基础上重点研读第3语段,欣赏景物描写方法。第二课时体会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对突出事物形神特点的作用,如揣摩喻体选用的精妙。与《春》在写法上的对比阅读。当然,在开课之前,不忘告知学生,一切的答案你们那里,即由学生之口道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及答案,不失为明智之举,因为学生在解读文本之前,就已经获得了自信。这样,他们已不仅仅在感悟自然之美、文字之美了。惟其如此,才能让学生们敢于积极主动,敢于去自由发挥想像的翅膀,展开合作探究课文,让他们在实践中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欣赏文章的能力。文案大全实用文档作家
4、介绍,课下注释已有,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解读,不必再去赘述,瞎耽误学生的时间。生词教学也可在学生朗读过程中解决,不必过于追究,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知、能目标:1、能有感情的熟练朗读课文2、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3、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4、明白作者采用对比写法的作用。5、培养欣赏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朗读—讨论—赏析情、价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重点: 把握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教学难点: 景物描写
5、的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文案大全实用文档首先,引导学生说说本地冬天的气候、景象。接着,引导学生说出学过或知道的描写冬天景色的古诗词句(柳宗元的《江雪》、《风雪宿芙蓉山主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让大家感受北方的天气,与课文中的冬景形成鲜明对照。大家知道吗?在咱们北中国的一个地方,它的冬天却是另一番风味,到底是怎样的别是一般滋味呢?下面我们带着美好、愉悦的心情一起分享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二、范读课文。1、学生听读,作勾画。2、点评。三、自读、朗读,整体把握
6、。1、边朗读(学生模仿范读,大声朗读),边勾画生词,查工具书,准备朗读比赛。2、帮助老师将课文科学合理的分成四个任务块,并说明你这样分组的理由(为下节课分组研习、讨论做好准备)。(第一自然段为一组,第二自然段为一组,第三四自然段为一组,第五自然段为一组。按照:冬天的特点—山景—雪景—水景层次。)如果程度较好,可以进一步归纳出课文的主要脉络: 小山摇篮图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雪霁初晴图
7、 空灵水晶图文案大全实用文档3、学生推荐重点生词。着落、髻儿、镶上、水藻、贮蓄、澄清4、小组内交流。5、集体交流。四、朗读、感悟:1、师生展开朗读比赛。2、自选段落,读完后说说自己为何选读该段。自己是用何种情感朗读的?如何把握的,你认为自己读到了什么。3、学生点评。4、大家公认的优美段落齐声朗读。五、布置任务:课下按组分工,搜集资料,准备下节课讨论。熟练朗读课文。积累优美文句。 第二课时 一、学生分组展开讨论。1、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小组内交流。2、互
8、动、研习该句的妙处(修辞、选词)。文案大全实用文档3、小组内形成共识,并推荐出发言的代表。4、如果任务提前完成,可以帮助其他组解决问题。5、教师巡视、指导。二、集体讨论,教师点拨。第一组:预设 1、第一自然段首先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接着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再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最后把济南与整个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这主要运用了___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