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神经系统2

生理学——神经系统2

ID:4129629

大小:12.82 MB

页数:90页

时间:2017-11-29

生理学——神经系统2_第1页
生理学——神经系统2_第2页
生理学——神经系统2_第3页
生理学——神经系统2_第4页
生理学——神经系统2_第5页
资源描述:

《生理学——神经系统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节神经元的信息传递反射(reflex):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弧(reflexarc):反射的结构基础突触(synapse):传入神经元与中枢神经元之间中枢神经元之间传出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也称为接头(junction)突触(synapse)Synapse:specializedzoneofcontactatwhichoneneuroncommunicatewithanother.2.根据突触处信息传递方式的不同化学性突触(chemicalsynapse):神经递质电突触(electricsynapse):局部电流1.根据接触部位不同突触的分类3.根据对后继神经元影响的不同兴

2、奋性突触(excitatorysynapse)抑制性突触(inhibitorysynapse)根据接触部位不同轴-胞突触轴-轴突触轴-树突触根据突触处信息传递方式的不同根据化学性突触前后成分之间有无紧密的解剖学关系,可分为:定向突触(directedsynapse):经典的突触和神经-骨骼肌接头非定向突触(non-directedsynapse):神经-心肌和神经-平滑肌接头Excitedorinhibited?ElectronMicroscope:Thesynapsescanbedividedto:Asymmetrical(redarrow):Thesynapsethathasonedar

3、kbandandonelighterband,whichisthoughttobeexcitatory.Symmetrical(greenarrow):Thesynapsehavingtwodarkbands,whichisthoughttobeinhibitory.Theyellowlineoutlinesthedendrite(D).根据对后继神经元影响的不同excitatoryinhibitory一个神经元能通过突触传递作用于许多神经元。另一方面,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可以接受许多神经元的突触小体构成突触。微细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一、经典的突触与突触传递突触(synap

4、se)突触小泡分三种:1)小而透明的小泡(Ach,aa)2)小而具有致密中心的小泡(Catecholamines)3)大而具有致密中心的小泡(Polypeptides)电镜下结构(Synapticvesiclescluster)突触间隙(20~40nm)7.5nm突触前膜上电压依从性Ca2+通道开放,Ca2+进入突触前膜突触小泡与前膜接触、融合和胞裂,突触末梢释放神经递质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或化学门控通道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某些带电离子进入突触后膜,产生突触后电位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AP传到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去极化经典突触的传递过程(电-化学-电)突触后电位(Postsynap

5、ticPotential)在突触传递过程中,突触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或化学门控通道,引起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导致某些带电离子进入突触后膜,产生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EPSP)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的作用下发生了去极化改变;突触后膜产生的这种去极化电位是局部电位,可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它刺激的兴奋性提高.电位的大小决定于传入神经刺激强度的大小。EPSP产生机制:N轴突的冲动到达末梢Na+内流使后膜产生去极化电位,即EPSP后膜对Na+和K+通透性升高突触

6、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与后膜上受体结合突触间隙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IPSP)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的作用下发生了超极化的改变,即后膜产生超极化电位(IPSP,局部电位),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它刺激的兴奋性下降。AHyperpolarizingPotentialatasynapsethatReducedExcitabilityofthepostsynapticcell.IPSP产生机制:N轴突的冲动到达末梢后膜对CI-通透性升高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与后膜上受体结合突触间隙CI-内流使膜产生超极化电位,即IPSP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传递的

7、过程若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尤其是Na+)升高,Na+内流产生去极化电位,即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若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对CI-通透性升高,CI-内流产生超极化电位,即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突触小泡与前膜接触融合和胞裂,突触末梢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前膜上电压依从性Ca2+通道开放Ca2+进入突触前膜突触神经元兴奋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