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11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广角》

人教2011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广角》

ID:41105122

大小:428.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8-16

人教2011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广角》_第1页
人教2011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广角》_第2页
人教2011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广角》_第3页
人教2011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广角》_第4页
人教2011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广角》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教2011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广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数学广角》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108页例1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丰富学生对直观图的认识,通过动手制作直观图,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服能力。2、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3、使学生在主动参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2、难点:用集合直观图来表示事物。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教学过程:一、课前谈心,导入新课。师:今天很高兴有机会和三(1)班的同学合作。谁来介绍一下

2、你们班的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分别是谁?生:我们班的语文老师是邢老师,数学老师是翟老师。师:谁知道你们隔壁三(2)班的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分别是谁?生:三(2)班的语文老师是黄老师,数学老师也是翟老师。师:你为什么要说“也是”呢?生:因为翟老师既是三(1)班的数学老师,也是三(2)班的数学老师。师:那两个班一共有几个语文和数学老师?师:3个。师:为什么不是4个老师?生:因为翟老师是我们两个班的数学老师,她重复了。[评析:教师课前有目的地和学生谈话交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教学营造了轻松和谐的氛围;引导学生说出“翟老师既是三(1)班的数学老师,又是三(2)

3、班的数学老师”,为本课的难点突破埋下了伏笔。]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张我们马鞍山的照片,请看:(课件出示:采石太白楼、当涂大青山、雨山湖公园。)[评析: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采石的太白楼、当涂的大青山、雨山湖公园等几幅优美的图画,既可以在课的开始阶段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本课的探究活动中来,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我们马鞍山市的美丽。]二、创设情境,引发冲突。1、收集数据师:你们去过这些地方吗?师:课前老师对一些同学进行了调查,瞧!这就是调查的结果:去过太白楼的生A生B生C生D生E生F去过大青山的生G生A生H生B生I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表,看看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

4、息?生1:去过太白楼的有6人。生2:去过大青山的有5人。师:去过太白楼和大青山的一共有多少人呢?生:11人。师:是吗?生:不对,是10人、9人……2、发现问题师:到底有多少个人?生:有几个人的名字是重复的。师:“重复”说明了什么?生:说明他们既去过太白楼,又去过大青山。3、揭示课题师:生活中这样的重复现象很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广角,去解决一下这样有趣的重复问题吧。(板书课题:数学广角)[评析:教师课前进行调查,了解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课堂上利用电脑有针对性地直接出示调查结果,既节省了时间,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设问质疑,产生认知冲突,发现问题的存在,

5、使学生的思维世界中出现碰撞,便产生了求知的火花,从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领悟问题存在的根源——重复。]三、自主探究,设计图表。1、揭示原因,提出目标。师:你知道“重复”的人怎么数吗?生:只能数一次。师:好,我们一起来数,遇到重复的大家就说“重复”。师生共同数数。师:区区9个人让我们数了这么久,看来这样表示并不好数。你能不能设计一幅你喜欢的图表,把这些名字写在合适的地方,要使人一眼就能看清一共有多少人。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动作最快!2、学生设计,老师指导。3、汇报交流,优化方法。师: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为什么这么设计?有什么好处?方案一、生1:我们把重复的名字上下对齐放

6、在前面,这样比较好数。去过太白楼的生A生B生C生D生E生F去过大青山的生A生B生G生H生I方案二、生2:放在中间表示两个景点都去过,数的时候就不会重复数了。去过太白楼的生A生B生C生D生E生F去过大青山的生G生H生I方案三、生3:我们把它分为三部分。去过太白楼的两处都去过的去过大青山的生C生D生E生F生A、生B、生G生H生I方案四、生4:心形交叉去过太白楼的去过大青山的生C生A生G生D生B生H生E生I生F师:这个设计挺有特点,快来说说你的想法。师:谁有问题想问问他?师:真了不起,本来分开的两个图,你却把他插在了一起,这一交叉你们认为怎么样?师:比较这几个同学的作品,你认为谁的

7、方法比较好?[评析: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根据自身探索的需求和审美的直觉,逐步概括出“韦恩图”的雏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体现了认知过程的自我建构,同时,使学生感到知识的创造及成功感。]4、课件演示,加深理解。师:其实,把这几个同学的设计串联起来,就孕育了一个重大的发明创造。现在,我们利用电脑来展示这个创造过程。(1)把重复的上下对齐放在前面。(课件显示:闪动第二行中的生A、生B,并移置最前,两行生A、生B再同时闪动。)去过太白楼的生A生B生C生D生E生F去过大青山的生A生B生G生H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