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887903
大小:29.12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8-09
《赖德霖-林徽因《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与伊东忠太《支那建筑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林徽因《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与伊东忠太《支那建筑史》赖德霖1932年3月林徽因发表了她的第一篇关于中国建筑的论述——《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1这篇文章包含了三个重要思想:第一,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在于它的框架结构,这一点与西方的哥特式建筑和现代建筑非常相似;第二,中国建筑之美在于它对于结构的忠实表现,即使外人看来最奇特的外观造型部分也都可以用这一原则进行解释;第三,结构表现的忠实与否是一个标准,据此可以看出中国建筑从初始到成熟,继而衰落的发展演变。这些思想后来贯穿于她与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研究和大量有关
2、中国建筑的论述。由于文章对于中国建筑的认识全面、深刻、系统,而作者当年只有28岁,且实地考察经历并不丰富,所以后辈读者在惊叹之余,难免希望追究她的认知来源。已有学者指出,这篇文章是1931年11月19日林徽因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小礼堂为外国使节所做的有关中国建筑的著名讲演的文稿。2如此,文章中没有加注参考文献以今天的学术标准衡量虽然不无缺陷,但也并非不可理解。不过为了回答读者疑问,更为了揭示中国建筑史学形成的复杂历史,今天的历史学家们仍有责任去钩稽作者所借鉴的来源和所辩驳的对象。为此笔者已经在2012年发表
3、了《28岁的林徽因与世界的对话——〈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评注》一文。3该本从史学史的角度对林文作了文本分析,目的有三:第一,作为中国最早的女性建筑家,林徽因在28岁时所达到的认识高度;其次,作为一名民族主义的知识精英,她在捍卫民族文化方面所做的努力。除此之外,笔者还希望揭示在近代中国建筑史话语形成的过程之中,中国建筑史家与西方及日本建筑史家在建筑史方法论以及对中国建筑的认识方面的对话。近日,朱涛先生在其新作《梁思成与他的时代》一书的首发式上说,林徽因的《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一文“大段大段的文字是借鉴
4、了伊东忠太的《支那建筑史》”。4此话被《新京报》记者断章取义,以“香港学者质疑梁思成:文章大段借鉴日本学者”为题对首发式进行了报道,5在社会上引起极大误解。对此,朱涛先生本人已经在自己的博客中进行了澄清。6但他尚未解释自己所说林文“大段大段的文字是借鉴了”伊东著作的具体所指,因而他的话以及《新京报》的讹传对梁思成、林徽因学术甚至人格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依然没有得到消除。故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将拙文中对林文与伊东著作的对比内容重新整理发表,交由读者去判断是非。林文共有47个自然段。内容分别为:1.作为“东方三大系
5、”之一的中国建筑;2.中国建筑体系何以能够历久,值得研究;3“.一般人”对中国建筑的错误认识(简陋无发展、低劣幼稚);4.西人错误观念的原因;5.好建筑的三要素(实用、坚固、美观);6.建筑之美的结构基础;7.中国建筑之美在于结构国建筑的调查,并先后发表了许多论文和著原则;8“.真”的价值;9.建筑艺术发展的一作。他们以自己对中国建筑的认识,建构了一般规律(创造,试验,成熟,抄袭,繁衍,堕落);10.从概观转向基本原则的分析;11.木材料与中国建筑的上、中、下三段式构图的套有关中国建筑特征、文化关联,以
6、及历史属性的“话语”。作为新一代学者,梁思成、林徽因进入这个领域,不可回避地要与这个关系;12《.易经》和《史记》中中国建筑自古既有话语传统进行对话。林徽因就是这场便是木构的证据;13.构架制的特点;14.构架制特点小结;15.开间;16.中国建筑构架制与西方哥特建筑和古典建筑的区别;17.构架制对中国建筑造型的影响;18.反映中国建筑造型特色的几个方面(屋顶、台基、斗、色彩和平面布局);19.反曲屋面在防水和采光方面的功能;20.屋顶的构造方法;21.檐椽在屋顶角部的升起与角梁的关系;22.中国建筑飞
7、檐之美;23.屋顶斜度的变化;24.中国建筑屋顶部分的“举架法”;25.屋檐仰翻对于室内采光的帮助;26.中国建筑反曲屋面之美;27.从《周礼》记载看反曲屋面产生的原因;28.屋顶装饰与结构的关系;29.脊瓦对于结构的表现功能;30.屋顶吻兽和走兽装饰的象征意义;31.屋顶吻兽和走兽装饰的结构功能;32.屋顶由戗上的走兽与角梁结构的关系;33.从结构角度对南方建筑屋顶夸张造型的批评;34.对西方学者有关中国建筑屋顶造型起源解释的批评;35.中国建筑的斗;36.中国建筑斗功能的演变;37.对中国建筑斗功能
8、演变的评论;38.关于斗问题的小结;39.中国建筑色彩的结构和结构表现功能;40.中国建筑色彩没有滥用;41.中国建筑的台基之美;42.中国建筑的对称布局;43.中国园林的浪漫平面;44.从近代工程角度看中国建筑的缺点;45.中国建筑结构真率之美;46.中国建筑的未来;47.中国建筑在现代建筑条件下发展的可能。在1930年代中国建筑史学者开始研究本国建筑之前,西方和日本学者早已展开了对于中对话中中国建筑史家的第一位代表。除了由罗马建筑家维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