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

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

ID:40856741

大小:3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8-08

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_第1页
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_第2页
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_第3页
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_第4页
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_第5页
资源描述:

《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略论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摘要: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影响较大的要数教育改革。清末新政教育改革是清政府当时迫于内外压力而不得不进行的;而在改革的深度和力度上,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实施,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关键词:清末新政;教育改革;教育近代化1.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背景2.1政治背景清末时期封建统治处于没落期,民族危亡迫在眉睫,再加上西方列强侵略的步步深入,迫使清政府为了挽救其统治而不得不进行了新政改革。八国联军侵华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民族

2、危亡就在旦夕之间。作为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慈禧,经过八国联军之战,也是自身难保,甚至再次上演了清王朝最高统治者出逃的一幕。慈禧为了不让大权完全落入他人之手,继续取得帝国主义的扶植,并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和资产阶级上层人物及欺骗人民,慈禧在逃亡西安期间便发布了“罪己诏”和“改革”的谕旨。其自身亲自举起了改革大旗。除此之外,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力量的变化也为新政改革提供了内部助动力,主要体现在改革派地位的上升和顽固派的失势。这一变化是在义和团运动失败之后,帝国主义在允诺保留慈禧太后的地位的条件下胁迫清政府发生的。在义和团运动之后,清政府

3、迫于帝国主义“惩凶”要求,清廷处罚了一批王公大臣和官绅,顽固派此次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至此,改革派在清统治集团内部取得了优势,这无疑为新政改革的进行减少了不少阻力。而与此同时,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也愈加深入。《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各国的军队虽陆续从华撤走,但沙俄的大军依然盘踞在我国的东北,妄想实现把我国东北变成“黄俄罗斯”的野心,这与日本夺取我国东北的侵略政策发生了严重冲突。此时,帝国主义对华政策也发生了改变,帝国主义在出兵镇压义和团时,由于列强之间的矛盾放弃了原定的瓜分中国的政策。同时各列强也认识到在中国实施瓜分政策可

4、行性不强,从而改行为“以华治华”的“保全主义”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清政府有余力来顾及内政,同时列强为了实现“以华治华”,不但要在中国消除“仇洋”情绪,还要扶植一个能控制中国的有效能的政权,并且还需在中国建立一个在外交和经济及政治乃至思想文化与它们的侵略要求相协调的体制。至此,帝国主义列强在胁迫清廷“惩凶”来打击“仇洋”6势力的同时,又要求它立即实行较大的改革。最终清政府迫于内忧外患所带来的压力而进行了新政改革。2.2社会背景在清末新政前,洋务运动已经打破了旧式教育的坚冰。“根据现有材料统计,从1862年奕奏请创办北京同文馆

5、和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广方言馆培养外语翻译人才,到1894年在烟台创办烟台海军学堂,30多年间,洋务派共创办了新式学堂24所”李侃,李时岳等.中国近代史1840—1919第四版[M].北京:中华书局,2010:156.虽然由于当时旧式教育制度的根深蒂固以及经费和师资的缺乏,培养的学生数量有限,但是毕竟也打破了只能培养思想僵化,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的科举考试一统天下的局面,培养出了一些近代军事科技人才和知识分子,在文化教育方面也开通了风气,这对于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未免不是一次有益的试验;与此同时,当时的留学教育特别是其

6、培养的留学人才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如严复,詹天佑等)对于清末新政中的留学教育的倡导起到了必不可少的示范作用;除此之外,维新派对于教育改革的主张为清末新政教育改革中的学制改革也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蓝图。3.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时期教育改革内容的比较清末时期,当时清政府迫于舆论的压力和对新型人才的急需在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有益地改革。其主要内容为学习西方的教育制度,废科举、兴学堂和派遣留学以及创制新学制等。3.1教育理念的变更“自明至今,行之已有五百余年。文胜而实衰。法久而弊起。主司取便以藏拙,举子因陋以侥幸,遂有三场实止一场之弊。所解者,

7、高头讲章之理,所读者,坊选程墨之文,于本经之义、先儒之说,概乎未有所知。”璩鑫圭,童富勇.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625.孙佳梅,李跃利.浅论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从张之洞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科举制度的弊端。晚清时期国家面临着剧烈的社会变动和严重的民族危机,对经济和军事以及技术等多样化人才非常急需,而科举制所培养出的只知埋首故纸堆,满口之乎者也的人才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所需。因而废除科举制也就成为当时的一种共识,这也算得上在教

8、育理念上的一个重大的转变。在1901年,清政府颁布了改革科举制度的上谕,在第二年便废除了八股文,改试策论,同时还下旨废除了武举,从此八股文退出了历史舞台。社会急需多样化的人才来服务社会,那么这就又促使了兴办新式学堂共识的达成。新式学堂的建立在清朝可以追溯到洋务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