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609848
大小:5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05
《2019四年级语文上册 7《雨中》教案3 浙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雨中学习目标的分析与定位(主要基于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雨中》是浙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对这一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等要求。 课文描写了一位年轻的姑娘在阴雨的傍晚拉车运货,车子一歪,一箩筐的苹果翻倒在马路上,过路的人主动帮她拾苹果的故事。文章融绘景、叙事、抒情、写人于一体,通过故事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人与人之间应有的互助精神。 编排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从人们的言行中去体会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
2、的美好风尚。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很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阅读能力也日渐提高,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初步养成了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的习惯。 我准备用两课时来教学本文,下面我阐述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思路。首先,结合课标的学段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从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考虑,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准确读写“浮动、箩筐”等12个词语,理解他们的意思。 2.知道描述性词语的一种重叠形式(ABB式),会用“仿佛”写句子。 3.初步学会按事情的起因、过程、结果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能简要说说各段的意思。
3、 4.有感情的朗读1.2自然段,了解事情的起因,积累精彩语句。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是引导学生按事情的起因、过程和结果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意思。教学的重点:1.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2.针对本课教学,如何引领孩子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与文本对话,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呢?教学方法:采用以启发式、以读为本的教学方法为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的启发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活动,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用具:词句的幻灯。教学过程:一、创设
4、悬疑,揭示课题。(一堂新授课,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的万事开头难就是这个道理。)这一环节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幻灯出事句子:那一箩筐的苹果,经过了小小的旅行,又回到了姑娘的车上。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读句子,然后说说读了句子有什么想法或疑问。一旦学生提出:苹果怎么回去旅行呢?它是怎么旅行的呢?就趁机设疑:是啊,苹果怎么会去旅行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发生在雨中的苹果旅行的故事。板书:雨中 (充满悬疑的导入,激发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与老师的距离。并自然而然的引入下一板块的初读。)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紧
5、跟上一板块的铺垫,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1.让学生自由地读课文,读准生字词。并在课文中找出三个字来说明苹果旅行的过程。 2.在反馈生字学习情况时相机指名学生板演词语,学生自己想写哪一个就写哪一个,写好后说一说为什么会写这个词?说说理由。 在反馈到整体感知的时候根据学生的回答趁机板书联系全文的三个字:倒 捡 回 3.此时课文的主要脉络已经呈现,接下来的环节就是让学生用上这三个字分别说说故事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并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给课文分段。 (整个板块中我设计了三个回合,让学生带着疑问通过充分的读,兴趣黯然的接触文本,感知文
6、本,理清文章的脉络,熟悉课文内容,巧妙的让教学目标1.3 扎扎实实地落实下来。特别是生字教学的开放性处理,我把学习的主动权巧妙的交给了学生,采用移花接木的方法写词、说理由,其实就是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的另外一种问法。经这样的一引一导,学生很自然地谈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在不知不觉中扎实地掌握生字。)第三大板块:品读课文,理解积累 紧扣学生找出的三个字,导出:多么精炼的语言阿,三个字就点明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课文的语言确实十分精彩,让我们来仔细读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吧。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因此这一环节我
7、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找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或者句子。然后进行反馈交流:在反馈中点拨引导学生积累运用语言,并适时进行朗读的训练。 重点点拨的有1.ABB重叠形式的词语。学生先找出文中的重叠词读一读,在让学生说几个。另外这一部分的语句写的非常生动有趣,因此在反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拐弯 车子一歪 湿漉漉等词语体会苹果落地的原因;从蹦 滚 满地都是来体会苹果落地的情景。这部分还有一个重点就是抓住“仿佛”进行说话训练。在学生说到带“仿佛”的句子时,相继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反复读,说说读中感受到什么?接着在学生有所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补充句子: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