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597428
大小:10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04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专题过关检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1.1948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在起草《世界人权宣言》时,中国代表张彭春提议将中国古代“仁”的思想译成“conscience”放进宣言之中。这一提议最终写入了宣言的第一条:“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如果你要进一步探究“仁”的思想,那么你应查阅的古籍是( )A.《道德经》 B.《论语》C.《韩非子》D.《墨子》解析:选B。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解答本题需要了解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仁”的
2、思想主要是由孔子倡导,孔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由其弟子整理记录的《论语》一书中。2.法国索邦大学教授、作家格扎维埃·瓦尔特教授曾说:“孔子是‘没有疆域的国王’,他的思想对中国人影响至深。在全球化的今天,人类要继续前行,应当回到2500多年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当今人类从孔子那里汲取的智慧不应该包括( )A.“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C.“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D.“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儒家思想的掌握情况。C项反映了孔子强烈的阶级等级观,是不可取的。3.下图是故宫里
3、的一块匾,观察图片,你认为其中蕴含的核心思想来源于( )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解析:选B。解题关键是提取匾中的“仁”字,这与孔子的儒家思想的核心一致,因而选B。A、C、D三项中的学派没有涉及仁的思想。解答图片类选择题,一定要注意图片中的文字信息,这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4.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解析:选C。本题以韩非的话为切入点,体现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解读信息的能力。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解答本题应注意对材料的理解,关键是抓
4、住材料中“韩非在批评”、“言仁义者盈廷”。因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由此可判断答案为C。韩非本身就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不可能批评自己的学说,所以A项错误。道家学说的核心是无为而治,所以B项错误。墨家学说的核心是兼爱、非攻,所以D项错误。5.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与右图无关的是( )A.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关B.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诘难、批驳,同时吸收、融合C.当时的学派只有这五、六家,号称“百家”D.“学在民间”促成这种现象的出现解析:选C。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由图中内容可判断与“百家争鸣”有关,A项是其地位;B项是百家学派的关系;C项表述错误
5、,主要有十个学派;D项是其原因。解答材料型选择题的基本原则,一是看材料出处,“忠实”于材料,二是以课本基础知识为依托,解题时要时刻有考点意识。6.我国古代不少君主曾颁布《罪己诏》以求得宽恕,其内容一般是君主反省自己的德行和政策。如唐德宗曾颁布《罪己大赦诏》曰:“天谴于上而朕不悟,人怨于下而朕不知。”上述思想主要来自( )A.孟子B.荀子C.董仲舒D.顾炎武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解答本题时首先要理解材料中的“天谴于上而朕不悟,人怨于下而朕不知”源于“天人感应”思想,然后推断出该思想来自董仲舒。7.“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
6、、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思想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C.实践德政,推行教化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解析:选B。董仲舒为适应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对儒学进行改造,其新儒学的核心思想“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神化了儒学。8.唐朝时期,服饰样式多变、色彩绚丽,人们穿着比较开放,这才出现了“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的诗句。但宋代一改唐代袒胸露背的穿衣风尚,变得十分拘谨而质朴、细腻而含蓄。这种审美倾向的转变是由于( )A.封建经济的发展B.程朱理学的盛行C.专制集权的强
7、化D.审美意识的觉醒解析:选B。宋代经济较唐代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审美趋向保守,这正是受程朱理学影响的结果。9.“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三教平心论》),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修行处世之道。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传统的人生智慧融儒、道、佛为一体B.三教共同影响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C.儒、道、佛互补相融,各有功用D.整个中国古代思想是三教合一解析:选D。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三教的分合贯穿了近两千年的中国思想文化史,从三教并立到三教合一,则有一个过程,故D项的说法不正确。10.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
8、时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