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

兰州大学“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

ID:40544913

大小:4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8-04

兰州大学“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_第1页
兰州大学“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_第2页
兰州大学“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_第3页
兰州大学“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_第4页
兰州大学“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兰州大学“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印发《兰州大学“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校科字〔2012〕7号各学院、研究院,各处、室,各直属单位:为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教技〔2012〕7号)文件精神,做好我校“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组织实施,经研究,学校制定了《兰州大学“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试行)》,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二〇一二年六月二十日附件兰州大学“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试行)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

2、(教技〔2012〕6号)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教技〔2012〕7号)文件精神,为顺利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2011计划”),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一、总体目标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围绕国家、行业以及区域的重大需求,充分发挥我校学科特色和地域优势,积极开展协同创新,培育组建一批校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立若干个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深入推动学校机制体制改革,大力提升学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为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奠定基础。二、组织领导(一)领导机构成立“2011计划”领导小

3、组,负责顶层设计、宏观布局、统筹协调、经费投入等重大事项决策。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管理等工作。(二)专家咨询委员会校级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体由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组成,负责规划咨询、评审认定、监督评估等工作。三、基本要求(一)协同创新中心类型根据“2011计划”重大需求的划分,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四种类型。(二)实施范围在优势及特色学科,以我校为牵头单位,积极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创新力量参与;在发展及培育学科,我校作为主要参与单位,积极加入“2011协同创新中心”,并承担相关研究任务。(三)实施周期“2011计划”自2012年

4、启动实施,四年为一个周期。教育部、财政部每年组织一次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申报认定,通过认定的中心建设运行满四年后,教育部、财政部将委托第三方评估。学校每年组织一次校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申报认定,通过认定的中心建设运行满两年后,学校将组织进行周期性评估。四、实施方式(一)培育组建根据学校整体发展需要,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积极培育组建校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逐级实施、系统推进。学校每年进行一次校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组织申报工作。培育组建工作将按照公开申报、专家评审、批准认定和启动建设的程序进行,每年择优培育组建不超过2个校级“2011

5、协同创新中心”。中心应重点围绕创新研究方向凝练、协同创新体管理运行机制、创新资源与要素汇聚、创新环境与氛围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逐步建成协同创新的新平台,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申报校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应具备以下条件:1.协同创新方向选择应符合重大科学前沿或国家、行业产业和地方的重点发展规划,能够充分体现学科优势。2.具备良好的协同创新基础,并已取得一定成效。3.围绕协同创新已进行了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实践。4.研究团队结构合理,研究规模适度,研究力量雄厚,具备解决重大需求的能力和水平。5.协同创新方向依托的主体学科须为国家重点学科,并建有运行良好的国家级或教育部重点科研基地,具备

6、组织开展协同创新的能力和实力。在基础设施、研发平台、仪器装备、日常运转等方面,能够为协同创新中心的有效运行提供良好的支撑与保障。(二)组织推荐在培育组建并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按照“2011计划”的实施要求,择优推荐申报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推荐原则在满足基本准入条件的前提下,经组织培育,选择在以下四个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的校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进行择优推荐:(1)协同创新方向得到进一步凝练和明确,符合“面向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2)已建立了实质性的协同创新体,各方任务明确,职责清晰,建立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机制和形式,形成了良好的协同创新氛围。(3)从协同

7、创新的实际出发,在组织管理、人员聘任、科研考核、人才培养、资源配置等方面开展了有效的体制机制改革,方案具体,措施得当,进展顺利,成效明显。(4)按照新的人才选聘机制,已聚集了一批国内外优秀团队。有充实的科研任务,主持承担了一定数量在研国家、行业、地方以及企业等方面的重大项目。有效地整合了相关的各类创新要素,形成了较强的资源汇聚能力,相关各方面的支持落实到位。2.推荐程序校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提出申请;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