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历史长河 再探分子原子

重游历史长河 再探分子原子

ID:40395951

大小:2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01

重游历史长河  再探分子原子_第1页
重游历史长河  再探分子原子_第2页
重游历史长河  再探分子原子_第3页
重游历史长河  再探分子原子_第4页
资源描述:

《重游历史长河 再探分子原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重游历史长河再探分子原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基本特征与本质区别,能从微观层面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能用微粒观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2.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在此过程中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锻炼信息提取能力;在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的分析和推理过程中,初步形成分析、抽象等思维方法。3.通过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尝试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设计思路】本节内容出自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三单

2、元第一节,是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授课对象是已经学过分子原子概念及特征的初中生,他们对分子原子已经具备一定的了解。但由于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实质、对符号表征的实际意义等问题理解尚有难度。由于课时限制,大部分教师在上课时对于化学史部分也轻描淡写或干脆只字不提,学生对这些概念的来龙去脉知之甚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概念的理解造成困难。本节课旨在以复习课的形式,以化学史为背景,以概念的发展史为线索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进行重新梳理,同时借助磁贴模型及多媒体素材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子与原子,

3、并将微观表征与符号表征用直观的形式进行强化,让学生在参与中进一步强化物质观与微粒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子、原子概念形成的历史过程及背后所展现的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初步了解微观研究的现实意义及发展前沿。教学难点:分子、原子概念的重建及应用。【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多媒体展示】汽车图像【导入】同学们,汽车现在随处可见。一辆汽车要动起来,最少需要哪些部件呢?(稍停,提取学生回答中的有用信息)借助工业流水线,生产一部汽车并不困难。然而,下面这部特殊汽车的成功合成,却让三位科学家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多媒体展示】分子汽车图像【讲解】这三位科学

4、家中,一位合成了分子车轮,一位合成了分子发动机,另外一位则合成了连接发动机和车轮的分子轴承。三位科学家的完美合作,不仅让自己活得了诺贝尔奖,也让全世界把目光重新聚焦到了同学们才学过的分子和原子身上。这也不禁让老师想起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所以今天,让我们一起,带着探索的热情,重游历史长河,再探微观世界!【过渡】微粒这么小,如果让同学们抓住一颗,你能做到吗?根据生活常识进行思考,各抒己见:座椅、轮胎、发动机、方向盘、汽油、、、、根据最新的诺贝尔奖,常试找到与所学知识的关联之处。抓住一颗并且研究它的内部结构呢?你能做到吗?没错,的确太难了。

5、那么多的科学家,齐心协力来做这件事,也还花了两千多年呢。大家想知道这个过程吗?【活动】撕纸活动【讲解】理论上,一张纸每次这样分一半,可以分多少次?(无数次)果然,英雄所见略同。两千多年前,庄子在自己的《庄子.天下篇》中也记载过类似的观点: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大家推荐一位古文不错的同学给老师解释一下。无独有偶,几乎同时,古希腊的哲学家也用一首诗浪漫地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大家要听一下吗?【提问】然而,两位哲学家能看得见这些微粒吗?为什么?那我们看得见它们吗?【多媒体】手【过渡】我们不仅看得见它们,还对这些微粒的性质有了较清晰的认识。让我们借助实验一

6、起回忆一下:【实验】酚酞、氨水【提问】组装一辆正常大小的汽车是容易的,合成一辆分子大小的汽车却让世界为之喝彩,这是为什么?为什么难?大家能用自己学过的微粒特征解释这一问题,说明大家已经离诺贝尔奖又近了一步。【过渡】很好。可见对微粒的研究也依赖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因而,庄子之后的的一千多年,由于技术的限制,人类对微粒的认识几乎没有实质性的进展。直到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才有一些优秀的科学家站出来。他们是谁呢?让我们有请第一位伟大的科学家——道尔顿!【角色扮演】大家好,我是道尔顿。我认为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这些微粒是实心的,而且这些微粒是不可以再分的。要

7、不我再顺便给他们取个名字?嗯,叫原子吧,原子就不错。【提问】道尔顿先生这名字取得看似随意,实际上可是相当的考究呀。原子:构成万事万物最原始的粒子。名字之外,大家对他关于原子的三个观点认同吗?为什么?【讲解】看来大家都不怎么认同。实际上在现在看来,这三个观点都不完全正确。但是道尔顿先生的观点就没有意义了吗?(不是)很好。怎么用呢?【活动】一氧化氮分子是前两年的明星分子,我们用手中的模型来模拟一下氮气与氧气合成一氧化氮的过程,看看二位的理论是如何应用的。【讲解】在模型演练过程中,大家都知道用两种相同的小球表示氮分子和氧分子。这就要感谢道尔顿。基于他的观点,

8、几年之后另一位科学家阿伏伽德罗系统地提出了分子理论,认为原子构成分子,分子构成物质。两位的原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