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394399
大小:31.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8-01
《小学语文(综合素质)(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选择一篇课文或一个重点段落,按“教学整合”的要求,设计一个“主线推行(读),横向联动”的教案。《黄果树听瀑》教案教学目标 1.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掌握难认难写字,能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和大自然无限生机。 4.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比喻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无限生机。 3.领悟作者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优美词句蕴
2、涵的意境。教学准备 黄果树瀑布的录像,生字卡片。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学生背诵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 2.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你还见过哪些瀑布,它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4.今天,我们要去游览黄果树瀑布,你们想去吗?揭题。 5.简介黄果树瀑布:在贵州省镇宁境内。形成原因:县城西南15公里处有条白水河,这里高山重叠,河水从东北山岭中夺路而出。到了黄果树地段,河床突然中断,滚滚水流顺势下跌,形成了九级飞瀑。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3、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词语。 人喧马啸 白绢 响遏行云 摄人心魄 摩肩接踵 冠盖 相望 撩过来 凝神 谛听 如痴如迷 (2)指名读课文。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课文,思考。 (1)文章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2)围绕中心句,课文按什么顺序介绍了黄果树瀑布的哪些方面?除了写瀑布外,还写了什么? 2.交流自学情况。 (1)文章的中心句是:黄果树瀑布,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2)课文按游览顺序主要写了瀑布的
4、声音、样子,水花落在小镇上的情景,作者在谷底的感受。四、归纳总结 1.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初读了课文,了解到黄果树瀑布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那么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2.再读课文,把你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人喧 马啸 白绢 循环 生生不息 晚霞 捣乱 塑像 2.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果树瀑布》这篇课文,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主要写了黄果树瀑布的声
5、音和形态。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用“”画出描写瀑布声音的语句,用“”画出描写瀑布形态的语句。二、学习写声音的语段 1.谁愿意读一读描写黄果树瀑布声音的语句呢?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声音的句子。 3.(投影出示句子)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段话。 4.师:你们觉得读这段话的时候要读出什么?(读出声音由小到大的变化) 5.谁愿意读。(指名读)评价:你读得不错,读出了声音由小到大的变化。 6.再指名读。 7.指导赏读。 (1)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欣赏的语气再来读这段话。什么叫欣赏地读呢?就是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欣赏作者精彩的语
6、言文字。你们读读这段话,想想作者哪些字词用得精彩,为什么。 (2)交流品味“飘”“拂”“漫涌”“盖”。 “飘”写出了声音的悠扬、轻柔,声音连续不断,一阵一阵地过来…… “拂”好像拂过游人的面颊…… “漫涌”表现声音越来越近、越来越响、越来越快、越来越猛烈…… 8.黄果树瀑布如此壮美,作者的语言又是那么准确、生动,我们要用心来读好这段话。(齐读) 9.再读读其他描写声音的句子。三、学习写形态的语段 (一)引入:文中哪儿描写了瀑布的宽?(引出第2自然段) 1.自由读。 2.指名读。 (1)老师特别欣赏你读的“挂”
7、和“倾泻”这两个词,说一说你为什么要突出这两个词。(学生回答) (2)老师再请一个同学说说看,他又是怎样读好这句话的。 3.齐读这句话。 (二)引入:还有哪儿也写出了瀑布的形态?(引出第三自然段描写瀑布形态的句子) 1.指名读,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呢? 2.师:同学们,我们读书的时候,不光要学会欣赏作者精彩的语言文字,还要一边读一边想,想象文字所描绘的画面。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再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象。 3.学生汇报想象的画面。理解“银雨”“金街”。 4.老师发现同学们很会读书,读书就要这样,要一边读一边想,读出语
8、言文字背后隐藏的画面。 5.齐读这段话。 小结:同学们,我们找到了描写黄果树瀑布声音的语句,并进行了赏读,前面又领略了黄果树瀑布壮观的景象,现在我们再来看一段录像,欣赏一下瀑布磅礴的气势。(放录像) 师:此时此刻,你有何感受?(指名说) 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呢?(自读思考)四、学习写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