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711447
大小:59.8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14
《小学语文(综合素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选择一篇课文或一个重点段落,按“教学整合”的要求,设计一个“主线推行(读),横向联动”的教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思考.练习”中1、2、3的问题。 3、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大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通过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认识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重点、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埋下伏笔。 1、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没有人怀疑过这句话?为什么? 2
2、、引出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 a.有这样一句话,千百年来从没有人怀疑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b.分析这句话:你们懂这句话么?(想读就读) 强调什么?(速度与重量有关)板书 二、简介人物,激趣生疑。[小精灵儿童网站]1、这句话是谁说的? (简介亚里士多德:他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 2、书上是怎样介绍伽利略的?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25岁时就已经当上了数学教授。) 三、整体感知,把握主题。 过渡:一
3、位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一位是25岁的数学教授,他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 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他们的联系主要围绕一个什么问题? 2、学生说,师总结:两个铁球着地(板书) 3、加上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同时补充板书) 过渡:谁对谁错呢? 四、质疑讨论,精讲研究。 (一)细析亚里士多德的话。 1、再次出现亚里士多德的话。(集体读) a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会对他的话怀疑么?为什么? b哪些词最能体现?(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信奉、责备) “信奉”是什么意思?(相信的程度深,信仰、崇奉) “责备”在什么情况下责备?(在人们怀疑亚里士
4、多德说的话的情况下。) c读反问句,读出责备的语气。 “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这个反问句说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 2、伽利略是怎样想的?用“-——”画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怀疑的句子。 两个结论,讨论后总结(一慢一快)板书 过渡:这两个结论是自相矛盾的,伽利略多么地爱动脑筋,不迷信权威,他不仅敢怀疑,还勇敢地进行试验。 (二)细析伽利略试验及其结果部分。 1、提问:课文中从哪儿到哪儿写他做试验的过程?实验分几步? (a自己试验b公开试验)板书 2、学习伽利略自己做试验部分。 ①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从这部分中你知道伽利
5、略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试验?结果如何? ②提问: a.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伽利略对试验认真的科学态度?(反复、许多次) 他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面对的是亚里士多德,他不能马马虎虎。) b.从结果“都”、“的确”、“总是”三个词可以看出什么? (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 c.伽利略慎重地作出什么结论?(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这句话正好与亚里士多德的话相反。把“速度与重量有关”划掉。 ④从这段中,你还知道什么? (伽利略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 ⑤过渡:这样的宣布是需要有
6、多大的勇气啊!因为等于公开向人们心中的亚里士多德挑战。 3、学习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实验部分: ①出示比萨斜塔的照片。 师述:比萨斜塔在意大利比萨城内,塔共8层,建到第三层时,地基开始倾斜,该塔由于“斜而不塌”名声远扬,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公开试验,该塔名声更大。[小精灵儿童网站]公开试验的消息一传开,前来看试验的人很多,人们是怎样议论的? ②找出书上描写人们议论的句子。(人们来的目的,人们的态度) 集体读,个别读。(读出人们对伽利略责备、嘲讽、讥笑、奚落的语气) ③面对人们的责备、嘲讽、讥笑、奚落,伽利略怀着必胜的信心登上了比萨斜塔,结果如何呢?请看:(演示
7、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④面对这样的结果,人们表现怎样?(惊讶)为什么? (因为,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而伽利略的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⑤人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全是对的。) ⑥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告诉我们,这个人无论他地位多高,学问多大,说的话也不可能是全对的,所做的事都是对的。不能轻易的相信别人。敢于思考,找出名人的错处。) 总结:在当时的情况下,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突出怀疑是多么的不易,他勇敢怀疑,打破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