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298908
大小:3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7-30
《中国法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法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谭兵海南大学教授,硕士生研究生导师上传时间:2003-3-31浏览次数:4298字体大小:大中小高等法学教育作为高层次的专业教育,在一个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中,承担着培养法律人才,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的重要任务,对于国家的法治化进程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我国宪法第五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1世纪将是我国从“法制”走向“法治”的世纪。振兴法学教育,培养高质量的法学创新人才,为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奋斗目标做出贡献,是我国法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21世纪对我国法学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的要求。一、法学创新
2、人才的基本素质模式我国原有的法学教育,不仅专业口径过窄、人文基础薄弱、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偏死,而且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21世纪既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世纪,也是国与国之间交往更加频繁、竞争更加激烈的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新世纪的我国法学教育肩负着“科教兴国”和“依法治国”的双重历史使命。客观形势要求我们,必须从办学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手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特别是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为重点,把传授知识、培养能
3、力和提高素质溶合在一起,建立和形成我国法学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模式,努力培养21世纪我国法制建设所需要的创新人才。所谓法学创新人才,是指具有扎实宽厚的法学专业知识功底,多元的知识结构和复合型的全面能力,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较强的开拓创新精神,适应我国法制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法律专门人才。它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具有以法学专业知识为主体的多元知识结构;(2)具有复合型的全面能力;(3)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4)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精神。要培养法学创新人才,应当明确法学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和主要特征。人的素质,通常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4、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认为,法学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包括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爱憎分明,诚实正直,清正廉洁,乐于奉献,有较强的组织纪律观念。(2)崇尚法治,忠于宪法和法律,敢于以身护法。包括敢于坚持原则,仗义执言,刚直不阿,执法如山,不怕打击报复,不为权势所屈服,不为金钱美色所引诱。(3)有扎实的法学专业知识功底、多元的知识结构和复合型的全面能力。包括精通法律和法学原
5、理,具有宽厚的人文科学、经济学、自然科学知识,并能熟练地掌握外语和计算机,有较强的观察、理解、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有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5)有开拓创新精神和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6)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由于法科学生将来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是一种执掌和维护国家法律的特殊职业,因此,在培养法学创新人才时,要特别注意培养他们公平正义的理念,崇尚和献身法治的精神,清正廉洁的职业道德,忠于法律和维护法律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明法、修德、尚义、笃行”应当作为他们一生的信条和追求。这是法学创新人才基本素质区别于其他创新人才的
6、主要特征。二、法学创新人才的能力培养模式现代教育十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相互协调发展,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同样,法学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确定科学的能力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也即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笔的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一个内容较为广泛的概念,它是一个人其他所有能力的基础,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一般而言,思维能力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观察、发现和认知事物的能力;(2)区别、归纳、概括事物的能力;(3)分析、判断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7、(4)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5)科学而丰富的想象能力;(6)正确决策和周密策划的能力;(7)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8)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即完成各项具体任务的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主要表现形式,与思维能力关系密切。实践能力的内容主要包括:(1)语言表达和感染能力;(2)适应和参与能力;(3)组织、协调和号召能力;(4)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5)心理承受和自制能力;(6)正确理解和处理问题的能力;(7)应变和摆脱困境的能力;(8)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