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065658
大小:47.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7-19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地策略、途经、方法研究结题报告材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实用文档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策略、途经、方法研究结题报告单位:枣庄市第二十八中学课题名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策略、途经、方法研究》主持人:王家石课题组成员:蔡成芳、王金云、周艳、王学勇、张宝一、提出背景初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深入开展素质教育与完成新的课程改革的难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都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但收效不大。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的普遍存在,有的地方还相当严重,已成为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与
2、深入开展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最大障碍之一。因此,减轻中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学习负担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减轻中学生过重负担,是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让中学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对于减负问题,近十几来,我国教育行政部门一直高度重视,下发了大量的专门文件,做出具体规定。我国教育界专家也做了很多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但由于教育体制所限,特别是高考和中考制度与传统教育观念的原因,造成我国的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精神压力过大,这个问题一直难以得到很好地解决,严重地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据最新一
3、次的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抽样调查显示,城市初中生为55.22%;农村初中男生为35.5%,女生为44.6%。对中学生健康状况的调查中发现:初中学生在视力、耐力、速度、力量、柔韧性等指标上已经出现下降趋势。中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与过重的心理压力,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和现有条件,我们确立的研究主要内容为: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从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作为突破口,探索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具体措施。通过研究找到适合我校乃至我市初中学生的行之有效的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提高质量的
4、办法。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与原则(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特别指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已成为推行素质教育中刻不容缓的问题,要切实认真加以解决。”省教育厅为了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切实保护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也制定了《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若干意见》,以上这些都为本课题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思想。(二)课题研究的原则1.减负增效聚焦课堂的原则中小学在认真落实教育部门有关减负的各项规定的同时,应重点做到,“减负增效”,把减负重点聚焦在学校课
5、堂上,引导教师,改革课堂教学结构,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2.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是对中小学生的减负问题进行研究的重要原则。3.创新性原则减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此课题研究要遵循创新性原则,创造性地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一)依据国家有关文件国家颁发的教育方针和《关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若干意见》。(二)中小学课程改革理念与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理论,是我们研究减负问题的最好的理论依据。另外,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少
6、,为了使学生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和拥有一颗阳光的心态,必须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同时也实现了减负的目标。(三)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文案大全实用文档现代的基础教育,应遵循全面发展的学说,就是让中小学生身心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德、智、体、美等都得到发展。中小学生减负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全面发展。四、课题的研究目标教育部明确提出了“减负”的主要任务:一是减轻初中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二是减轻初中学生过重的心理压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探讨进一步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从而减轻学生们的心理压力,
7、力求在素质教育的高标准高要求的教育质量观和现代办学效益观的基础上,从教学模式、策略、方法、技术手段和评价方面,实现教学的优化,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个性特长。本课题的重点是通过研究找到适合我省中小学生的行之有效的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措施,从而真正达到减负提质的目标。1.通过课题的研究,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及课业负担。以人为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与中小学课程改革。2.通过课题的研究,找到一个让初中学生学业负担不过重,保证身心健康学习的途径,让中小学生健康而茁壮地成长。3.通过课题的研
8、究,丰富课堂教学理论,发展基础教育科学。五、本课题研究内容与减负途径本课题研究内容与减负途径主要有以下五大方面:(一)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与方法。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与方法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死记硬背,大量的作业练习,满堂灌、注入式教学,要求受教育者按照书本和教育者的意图去理解所学习的知识,强调思维的求同性。学生是接受机与考试机器。这种教学结构与方法特点必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