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392237
大小:2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7-02
《水乡茶居教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水乡茶居上海市青浦区第一中学郑丽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诵读课文,体会水乡茶居的诸多变化;品味文章精彩词句和段落,了解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表达效果。2、方法与过程:通过有感情朗读,独自品悟,集体交流等方法,从字、词、句、段中体会品味水乡人在品茶之余所折射出的生活品味和生活理念,并能抓住关键句感悟水乡人生活中诗的韵味。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了解中国的茶文化,以此为切入口,结合文本,探究中国古老的文明与文化,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品味文章精彩句段,了解一
2、系列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表达效果,了解水乡人的饮茶生活习俗教学难点:通过对字、词、句、段的品读,深入了解叹茶中所体现的活泼富有生气的世俗生活画卷及水乡人生活中诗的韵味。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激趣导入,创设氛围1直接导入课文:一曲悠扬婉转的快板《说茶》,带我们走进今天的《水乡茶居》之旅两名学生表演快板《说茶》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一碗唯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千卷。……七碗八碗喝下去,两腋习习清风生,上得青天揽明月。用快板的形式,引入本课的主题“茶”,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氛
3、围,导入课文走近茶居,了解特色1揭示课题2提问广东水乡茶居具有怎样的特色啊?3在学生的回答第一点时,可追问:你是如何看出茶居的小的?以此引导学生理解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效果。4小结:作者在介绍水乡茶居时首先将水乡茶居与城市茶楼作对比,以见其“小”。然后将水乡茶居与旧时茶居作了三项对比:一比茶居建筑的变化,二比茶居名字的变,三比茶居设备和品茶食品的变化。这一比比出了水乡茶居自身的较大变化,变化昭示着水乡人生活品质的提高,说明饮茶已不仅仅是一种浅层的解渴的需求,它应该有更多更丰富的内涵。1自由散读第一至五自然段,思考、交流:
4、(1)分布广规模小(2)建筑古朴雅致(3)名字斯文典雅(4)茶具、茶叶和茶食越发讲究2抓住文中的有关语句,体会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表达效果。粗读课文了解茶居特色,初步了解茶对于水乡人而言应具有很多内涵,为精读“叹茶”部分作铺垫16茶居叹茶,叹出诗来1板书:叹——品味、享受2组织学生品读文章第6至节9节,体会“叹”字的深刻韵味3适时引导:4小结:水乡人把饮茶作为一种享受,他们边“叹”茶边欣赏美景、品味生活;他们边“叹”茶边谈论,“酿”出生活中的诗来。而文章用清淡雅致的语言来写茶居饮茶,写水乡饮茶人,写他们的雅逸的情趣,可谓
5、恰到好处,使全文亦如茶如诗,耐人寻味。1比较“叹”和“品”字的不同表达效果,体会一个“叹”字中所充满的乡土气息与生活气息,充满浓浓的乡情,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2齐读第六节,思考:水乡人为什么要叹茶?3细读课文第七至第九节思考、圈划、批注水乡人是怎么叹茶的?他们叹了些什么?作者是如何来写的?(圈划、批注):4朗读第十节,想想水乡人叹茶,他们叹出了什么精读叹茶部分,深入理解叹茶的含义,并通过品读,了解文中一系列修辞手法的运用,领略文章如茶如诗的语言魅力,进一步体会水乡人叹茶中叹出的诗味一起“叹”茶,了解茶文化悠久的中国历史,孕
6、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茶文化便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片古朴而典雅的茶叶,同学们事先已作了一些探究,请大家作简要展示1茶道展示:简介中华茶道;现场茶道表演2介绍具有青浦特色的茶文化——阿婆茶3请同学们自己也来泡壶茶、品品茶。初步了解中华茶文化,探究中华古老的文明与文化,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拓展知识面。教学反思最初决定上这篇文章,主要是自己比较偏爱那儒雅的文字和透过文字渗透出来的闲适雅韵。但反复研读这篇文章后却发现,要上这篇文章不难,但要把文章上出一点韵味来,却不容易。其一、新的课程目标明确指出:“有一定的文化积淀”16。这其实真是对
7、老师出了道难题。事实证明,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教师首先要有这种理念,然后才能在教学中善于留意,善于挖掘文本,并能以教材为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本单元所选文章《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安塞腰鼓》以及本篇文章《水乡茶居》等都是要求通过不同地域的人的生活场景,来反映不同地区人的精神面貌。而这种生活场景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这种精神面貌更是一种文化与时间磨砺融合而成的,文本背后的内容往往更丰富,更有意义。于是以“茶居”为突破口,了解水乡人在品茶之余折射出的生活品质,了解源远流长的茶历史,丰富的茶文化,从而
8、探究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这对于更好地理解文本,拓展知识面,是很有帮助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茶文化的探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其二、教学中常常提倡“教无定法”,“各有各法,只要得法”,我在读这篇文章时想,这篇文章怎么读呢?可能有四种读法。一读读“散文”,可以讲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该文凝聚的神应是一个“变”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