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335152
大小:264.82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9-07-01
《动脉血气分析与机械通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动脉血气分析与机械通气二00三年十二月前言动脉血气分析于20世纪50年代应用于临床,我国于70年代开始逐步应用,特别是酸碱失衡预计代偿公式、潜在HCO3 ̄(potenrialbicarbonate)、和阴离子隙(aniongapAG)概念应用于酸碱领域,使临床的的酸碱失衡的判断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提高。一、动脉血气分析常用指标和临床意义1、PH(酸碱度)酸中毒碱中毒7.357.457.40一、动脉血气分析常用指标和临床意义2、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KPa)4.676.05.33呼碱(或代酸代偿反应)呼酸(或代碱代偿反应)一、动脉
2、血气分析常用指标和临床意义3、PaO2(动脉血氧分压KPa)10.6613.3312低氧血症氧中毒一、动脉血气分析常用指标和临床意义4、HCO3﹣_act(实际碳酸氢根离子mmol/L)222724代酸(或呼碱代偿反应)代碱(或呼酸代偿反应)一、动脉血气分析常用指标和临床意义5、BE(剩余碱mmol/L)+3-3代酸代碱一、动脉血气分析常用指标和临床意义6、SaO2(动脉血氧饱和度%)95%98%(PaO28KPa13.3KPa)低氧血症一、动脉血气分析常用指标和临床意义7、AG(阴离子隙mmol/L)1612代酸无临床意义二、酸碱
3、失衡预计代偿公式原发失衡原发化学变化代偿反应预计代偿公式代偿极限代酸HCO3ˉ↓PCO2↓PCO2=1.5×HCO3ˉ+8±210mmHg代碱HCO3ˉ↑PCO2↑△PCO2=0.9×△HCO3ˉ±555mmHg呼酸PCO2↑HCO3ˉ↑急性:代偿引起HCO3ˉ升高3~4mmHg30mmol/L慢性:△HCO3ˉ=0.35×△PCO2±5.5842~45mmol/L呼碱PCO2↓HCO3ˉ↓急性:△HCO3ˉ=0.2×△PCO2±2.518mmol/L慢性:△HCO3ˉ=0.49×△PCO2±1.7212~15mmol/L※、①、代
4、偿极限:指单纯性酸碱失衡代偿所能达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②、有“△”者为变化值,无有“△”者为绝对值.③、计算△PCO2应用mmHg值.④、急、慢性以3天为界.(因为肾脏最大代偿能力需要3~5天)㈡、潜在HCO3ˉ为最近提出的新概念。指排除并存高AG代酸对HCO3ˉ掩盖作用之后的HCO3ˉ公式表示:潜在HCO3ˉ=实测HCO3ˉ+△AG意义:揭示代碱+高AG代酸和三重碱失衡中的代碱存在㈢、阴离子隙AG指未测定阳离子和未测定阴离子之差公式:AG=Na﹢-(HCO3﹣+Cl﹣)AG↑----表示体内过多的阴离子,如:乳酸根、磷酸根、硫酸根
5、等。当这些未测定的阴离子在体内堆积必定要取代HCO3﹣,使HCO3﹣下降,称为高AG代谢性酸中毒(高AG代酸),即(AG>16mmol/L);应结合临床,若动态AG均>16mmol/L,则意义更大。三、酸碱失衡常见类型、原因与处理㈠、呼酸肺泡通气不足处理:呼吸兴奋剂机械通气PH﹤7.20时,酌情补碱纠正低氯血症三、酸碱失衡常见类型、原因与处理㈡、呼碱肺泡通气过度处理:面罩机械通气三、酸碱失衡常见类型、原因与处理㈢、代酸高AG型代酸(Cl-正常):缺氧、休克、酮症酸中毒、肾功不全高氯型代酸(AG正常):腹泻、肾小管酸中毒处理:补碱=(
6、24-实测HCO3﹣)×体重㎏×0.2×1.66,12小时内补给,保持PH正常或偏酸状态为妥。三、酸碱失衡常见类型、原因与处理㈣、代碱低Cl-、低K+、呕吐、过度利尿剂应用处理:补KCl,并适当补Mg纠正低氯补精氨酸三、酸碱失衡常见类型、原因与处理㈤、呼酸+代碱在呼酸基础上+利尿、激素、长期低盐+通气过度+碱性药物过量三、酸碱失衡常见类型、原因与处理㈥、呼酸+代碱严重缺氧、休克肾功能障碍三、酸碱失衡常见类型、原因与处理㈦、呼碱+代碱通气过度人工通气+利尿剂/+激素使用不当三、酸碱失衡常见类型、原因与处理㈧、代酸+代碱呕吐+腹泻呕吐+
7、灌注不足慢性肾功不全+摄入不足+呕吐+利尿三、酸碱失衡常见类型、原因与处理㈨、三重碱失衡(TABD)呼酸型TABD(呼酸+代酸+代碱)原有呼酸+代酸——+低K+/低Cl-原有呼酸+代碱——+缺氧+/肾功不全多见于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呼碱型TABD(呼碱+代酸+代碱)原有呼碱+代碱——+缺氧四、复合性酸碱失衡的处理原则⒈针对病因治疗,如改善通气、氧疗、纠正休克等,以改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为主;⒉针对呼吸性酸碱失衡应予调整通气量、以恢复HCO3-/PaCO2的正常比值;⒊PH值异常者酌情补酸或补碱,对于PH正常者不要轻率地补酸或补碱;
8、⒋纠正电解质紊乱,使K+、Cl-、Ca++等恢复正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