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297735
大小:2.25 MB
页数:69页
时间:2019-06-2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文社科系于丽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二、正确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三、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什么是发展战略?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根据本国实际,从全局出发,对较长时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步骤、重点、指导原则和根本措施等所作出的总体谋划。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发展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20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
2、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奋斗目标,完成这个宏伟的目标可以分“两步走”的设想。三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第一步,用15年时间,建成独立的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末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解决温饱更加宽裕总体小康全面小康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1、邓小平对小康社会的设计小康,最早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而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1、
3、邓小平对小康社会的设计《辞海》中,“小康”是指“家庭生活比较宽裕,可以安然度日”。邓小平对“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现实思考:邓小平对“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现实思考:邓小平描述了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大致目标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即“小康之家”。“一个崭新中国的梦想者--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中央之国'的大门。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一个壮举!”1、邓小平对小康社会的设计小康社会小康生活小康小康水平1、邓小平对小康社会的设计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确定“从1
4、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这个目标,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物质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1、邓小平对小康社会的设计第一步,在20世纪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人均达到500美元,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进入小康社会;第三步,在下世纪再用30到50年的时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基本实现现代化,
5、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副首相格拉时,明确提出了“三步走”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党的十三大正式确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00年,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三个阶段性目标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6、,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本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2、十六大对小康社会的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十六大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
7、目标的提出3、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更高要求这些要求主要包括:增强发展协调性,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文化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生态文明等五个方面。二、正确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的依据和条件二、正确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提出新要求的依据和条件人民群众对改革发展有了新的期待国际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社会转型出现了新的特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党的执政治国理念有了新的发展(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
8、的依据和条件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2003年至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连续五年达到或超过10%。我们在各个方面都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的依据和条件2.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国内有效需求相对不足;二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在延续;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日益凸显;四是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也在发展。(一)全面建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