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272563
大小:25.49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06-29
《熊芳芳生命语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熊芳芳生命语文“生命语文”这个名词,诞生于2001年。我于2001年10月撰写了一篇论文——《生命语文》。这篇论文在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举办的论文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后多次应邀在市、区级教学研讨会上做论文交流。2002年5月,这篇论文再次在湖北省教研室组织的论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002年的最后一天,我应邀参加全国中学中青年骨干教师语文论坛暨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新课程高级研修活动,这篇论文于2003年的第三天再获全国一等奖并在会议上做宣读交流。又经历了半年的沉淀与提炼,这篇论文最终发表于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年第7期,这
2、可算是我首次在全国公开提出“生命语文”。壹“生命语文”的由来1偶然的思绪“生命语文”这个名词,诞生于2001年。1999年获湖北省中学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一等奖第一名、2000年获第三届“语文报杯”全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全国一等奖第一名之后,我突然变得异常冷静。我在想,公开课获奖是不是一个语文老师真正的价值?一节公开课到底是成就老师多一些还是成就学生多一些?在我看来,公开课就像一个广告短片,它需要在短短的40分钟内以最漂亮的动作和最精彩的节奏去完成。就像广告设计一样,如何巧妙切入,如何起承转合,如何令人耳目一新,如何在短时间内迅速
3、吸引受众的注意并让这种注意能够持续下去,如何在受众意犹未尽的时候戛然而止,并最终达到“心动”马上“行动”的效果。然而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家常课才是秘密底牌,学生正是在课堂内容的充分展开中受到深刻的影响,收获真正的成长。真正投入地设计一个文本的教学,让自己与它发生生命的联系、灵魂的碰撞,并且带领学生去与之发生灵魂的碰撞,发生生命的联系,这才是语文课堂的生命线。在那个年代里,每一阵“风”刮来,我们都倒伏一地;每一种模式的诞生,都让我们顶礼膜拜。我们走着一个又一个“大师”走出来的路,却从来没有自己的方向与主张。然而就是2000年的那个夏天,
4、在云南昆明举行的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上折桂之后,我开始认真反思自己从1989年踏上讲台以来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到底应该追求什么?在我自己的学生时代,语文教学给了我什么?哪些东西是真正重要并且会影响我一生的?哪些东西不需要靠老师的讲解我自己就可以获得?那么语文老师存在的真正价值到底是什么?2信仰的启迪读《旧约·创世纪》,一直有一个疑惑:上帝创造天地万物以及人类,为什么单单将“生气”吹在人的鼻孔里从而使他“成了有灵的活人”,而不是向天地万物分别都吹上一口“生气”?基督教在传递一种什么样的信息?直到读到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大教学论》,教育
5、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我才有了答案。夸美纽斯认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是上帝丰富多彩的作品的中心。他说,“事实上,人站在上帝的作品的中心,他有一颗澄清的心,如同悬在室中的一块圆镜一样,能把周围一切事物的形象反映出来”,他还说,“哲学家把人叫做小宇宙或宇宙的缩型,因为人在暗中包括了一切广布在大宇宙中的因素;这句话的真实性是已在别处表明了的”(《大教学论》第14、15页)。夸美纽斯说:“事实上,人不过是身心两方面的一种和谐而已。”而且他认为,“头一样是心,它是一切生命与动作的根源,别的器官都从它去得到运动和运动的能量
6、”。(《大教学论》第19页)他尤其强调青少年时期的发展并寄望于教育。他说:“马、牛、象和其他野兽,……只要几年功夫就可以成熟,惟独人类要二三十年才勉强够用……所以我们只认为造物主是故意延长青春的岁月,好让我们受到训练的期间长一些;他规定我们一时不要参加人生的活动,好让我们在下余的人生中和在永生中,更适于去参加。”((《大教学论》第31页))但他又认为,每一个体的自身并非自我生命的终极目标,人的终极目标在今生之外,在上帝那里。个体生命的进展,只是一种连续现象而已,种种想向往完成的事情都没有止境,我们一生都在“过渡”,从一种生活过渡到另一
7、种,死亡并非终结。他说:世间只是我们的育婴室,我们的养育所,我们的学校,此外另有一个地方,那是我们读完了这个学校,进到永恒的大学的时候就要前去的。(《大教学论》第8页)我们寄居在母亲的子宫里面,当然是为身体方面的生活作准备,同样,我们寄居在身体里面,当然是为随后的永存的生活做准备。(《大教学论》第9页)由此我发现,真正意义的教育,必须指向生命,指向心灵,指向人类的终极问题。3沿途的风景在进一步的思考与阅读的基础上,我于2001年10月撰写了一篇论文——《生命语文》。这篇论文在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举办的论文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后多次应邀在市
8、、区级教学研讨会上做论文交流。2002年5月,这篇论文再次在湖北省教研室组织的论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002年的最后一天,我应邀参加全国中学中青年骨干教师语文论坛暨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新课程高级研修活动,这篇论文于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