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记忆过程》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五章记忆过程记忆的作用记忆在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中处于突出的地位。信息加工的每一阶段都离不开记忆的参与。记忆将人的心理活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联成一整体,使心理发展、知识积累和个性形成得以实现。信息输入(编码)——信息储存——信息提取识记保持再认回忆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记忆就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信息输入注意检索外界刺激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第一节短时记忆一、短时记忆概述短时记忆(ShortTermMemory,简称STM)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1分钟左右的加工处理与编码。短时记忆
2、是信息从感觉存储通往长时记忆的一个中间环节或过渡阶段。短时记忆在个体心理活动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它使个体知道自己正在接收和加工的是什么刺激信息;其次,使来自各感觉通道的信息得以整合并进而构成完整的信息图象;再次,它对加工与处理的刺激信息起到暂时寄存器的作用;最后,它保持了个体对当前加工的刺激信息的策略与意愿。短时记忆的特点容量有限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通过复述保持信息主要为言语听觉编码,少量为视觉或语义编码短时记忆常用研究方法记忆广度法1数字广度任务与言语广度任务2空间广度任务双重任务法二
3、、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一)、感觉代码1.听觉代码Peterson和Peterson(1959)Conrad(1963,1964)混淆矩阵Conrad&Hull,1964;Conrad,1970Posner.M.I(1967,1969)用减法反应时,字母匹配任务研究了短时记忆信息的编码。不过后来的研究者发现,短时记忆并不完全以听觉方式编码,例如莫雷(1986)的实验就证明了汉字短时记忆具有明显的视觉编码机制。在莫雷的研究中,记忆材料为汉字,实验自变量为字型复杂程度、字义的使用频率以及噪音类型,因变量采
4、用信号检测论指标。结果发现,形近字的干扰作用较大,这证明了汉字短时记忆中的视觉编码机制。2.视觉代码Conrad(1964)的实验有两点值得考虑:一是认为短时记忆听觉编码的存在是以听觉混淆为证据的,而听觉混淆现象也可能是内部言语运动或发音的混淆所致,二是Conrad的实验材料是有利于声音编码的英文字母,因而其短时记忆听觉编码的普遍性受到怀疑。而Posner(1969)的实验也可以说明短时记忆的编码有视觉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阶段,至少在部分时间里,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是以视觉编码的。莫雷(1986)的实验证
5、明了汉字的短时记忆是以形状编码为主。实验者设计了三种类型汉字:第一类型汉字字型较复杂,字义较常用,设想是相对有利于意义编码而不利于形状编码;第二类型汉字字形较简单,但字义较不常用,设想是相对有利于形状编码而不利于意义编码;第三类型汉字则形状较复杂字义较不常用,设想有利于声音编码。实验用信号检测论法研究,结果表明,从总的来看,各类型汉字的再认都是形状噪音产生的干扰作用最大,据此推论,汉字的短时记忆主要采取形状编码。刘爱伦等(1989)的研究表明,视觉呈现方式下对汉字的回忆成绩明显优于听觉呈现方式下的回
6、忆成绩,并且从听觉呈现转换成视觉呈现是,出现明显的前摄抑制释放。这意味着汉字短时记忆确实存在视觉编码。鉴于字母、字词的听觉代码和口语代码都是不同形式的言语代码,因此常将听觉的(Auditory)、口语的(Verbal),言语的(Linguistic)代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VL单元。3.感觉代码和感觉记忆信息的区别(二)语义代码Wichens(1970,1972)前摄抑制设计Shulman(1970,1971,1972)自前摄抑制释放的实验国内学者的许多研究也证明了语义编码的存在。喻伯林等(1986)
7、采用中文语词材料,在控制被试的输入编码条件下发现,语义信息也能和语音信息一样在短时记忆中得到储存和提取,而且语义编码比语音编码有更好的回忆成绩。莫雷(1986)和王乃怡(1993)的研究也都反映出语义编码在短时记忆中的作用。其它一些研究(黄英,1991;张武田,1990)也为短时记忆的语义编码提供证据。由此可见,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不只是听觉编码,还有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莫雷(1986)认为,短时记忆编码可能是随情境而不断改变的一种策略,也有人(刘爱伦,1989;郑涌,1991)认为,显示通道(视、听
8、)通道改变也会引起短时记忆编码方式的改变。有关短时记忆的编码,最初研究者普遍认为应以听觉编码为主,更确切地说,是听觉的(Auditory)、口语的(Verbal)、言语的(Linguistic)联合编码,或称AVL单元的编码。三、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容量:7±2GeorgeMiller(1920—),美国心理学家,是以信息处理为基础的认知心理学的先驱,也是因研究短期记忆提出“神秘七加减二”理论而闻名的心理学家。1958年起任哈佛大学教授,1960年与另一著名认知心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