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生物学总结》PPT课件

《神经生物学总结》PPT课件

ID:39021692

大小:976.51 KB

页数:62页

时间:2019-06-23

《神经生物学总结》PPT课件_第1页
《神经生物学总结》PPT课件_第2页
《神经生物学总结》PPT课件_第3页
《神经生物学总结》PPT课件_第4页
《神经生物学总结》PPT课件_第5页
《神经生物学总结》PPT课件_第6页
《神经生物学总结》PPT课件_第7页
《神经生物学总结》PPT课件_第8页
《神经生物学总结》PPT课件_第9页
《神经生物学总结》PPT课件_第10页
资源描述:

《《神经生物学总结》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轴突和树突的主要不同点构筑特征及蛋白组分轴突树突发生次序先轴突出现以后形态结构数量每个神经元一条多发性且可变长度长、分支少短、多级分支起始阶段特异化、与胞体有分界无特异化、核周质的延伸末端不逐渐变细逐渐变细棘刺无常附有树突棘髓鞘部分轴突髓鞘化极少髓鞘化细胞器核糖体、粗面内质网与高尔基复合体mRNA无(胚胎轴突和轴丘有,少)有突触小泡优势存在(突触前)选择性存在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在胶质细胞中体积最大、数量最多常用区分方法: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星形胶质细胞无尼氏体相邻星形胶质细胞之

2、间以及相邻终足之间存在有缝隙连接(离子耦联、代谢耦联)星形胶质细胞的主要功能支持作用:修复和保护作用参与构筑血脑屏障维持神经元周围K+稳态影响突触传递调节神经元糖的供应基本知识点:神经元的轴突和轴丘都没有游离核糖体(尼氏体)和粗面内质网。胶质细胞的突起不分树突和轴突;它与神经细胞不同,可终身具有分裂增殖的能力。神经胶质细胞分类:周围神经系统包括施万细胞和卫星细胞;中枢神经系统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室管膜细胞等。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存在紧密连接,在血脑屏障进行的物质交换,不像在周围脏器所见的是通过细

3、胞间隙输送的,而是经细胞输送的。基本知识点静息膜电位:神经元在静息时,也就是在没有受到刺激时,其膜内外两侧存在的电位差,称为静息膜电位动作电位:AP是膜两侧电位在RP基础上发生的一次可扩布的快速而可逆的倒转,是细胞兴奋的标志。静息膜电位的机制:离子跨细胞膜不均匀存在;离子选择性通透;离子跨膜平衡电位。电压钳试验证明动作电位与Na+、K+有关方法:离子置换法;改变Vm;离子通道阻断。电压钳原理(voLtageclamp)只要固定膜电位不变,使膜电容电流为零,则膜总电流等于离子电流。在鰂乌贼大纤维内插入两根细铂丝,一根记录电

4、压E',另一根记录电流I'。记录膜电位E'输出(如-70mV)与调定电压V(如-100mV)通过比较器进行比较.其差值30mV经放大后进入一个快速电压-电流转换器(FBA),使∆V=30mV的电压转换成电流I',把这个反馈电流I'打人膜内,使膜电位立即发生变化。这样就能够维持膜电压不变。左图表示在去极化作用时通过膜的离子电流。膜左极化56mV,图中A为正常海水所记录到的总离子电流,B为用氯化胆碱溶液代替海水中绝大部分NaCl(90%以上)以后所得到的曲线,主要是IK;C为A减去B所得到的曲线,应为INa。离子置换法离子电

5、流的大小和方向取决于驱动力。在电压钳位实验中,不断改变Vm,Na+电流的变化有以下三种情况:VmENa外向Ina反转电位:+52mV动作电位的传导: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局部电流:在已兴奋的细胞膜和与它相邻的未兴奋的细胞膜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出现而发生电荷移动,称为局部电流(localcurrent)。运动方向是:在膜外的正电荷由未兴奋段移向已兴奋段,而膜内的正电荷由已兴奋段移向未兴奋段。结果:造成邻近未兴奋的细胞膜去极化达阈电位,出现它自己的动作电位。影响动作电位传导

6、速度的因素动作电位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细胞膜的被动电学性质膜电容越小,膜电阻越大,则传导速度越快。(如有髓神经纤维)纤维直径直径大,则传导速度大。动作电位沿神经干传导的特性双向性绝缘性不衰减传播相对不疲劳性生理完整性第三章定义: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相互联系和信息传递的特化结构称突触。按传递信息物质:化学性突触;电突触(缝隙连接)AP抵达轴突末梢突触前膜去极化电压门控性Ca离子通道开放Ca离子内流入突触前膜突触小泡前移与前膜融合、破裂递质释放入间隙弥散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化学门控性通道开放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通

7、透性增加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突触后电位)(去极化或超极化)总和效应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突触传递的特征单向传递;突触延搁;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对内环境变化敏感;易疲劳。突触后抑制 (postsynapticinhibition)神经元信息传递过程中,通过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而引起它的下一级神经元突触后膜产生IPSP致使其活动发生抑制。传入侧枝性抑制协调各种反射活动。回返性抑制使神经元的活动及时终止。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 (presynapticinhibition)抑制发生在突触前部位,不改变突触后膜

8、兴奋性而使EPSP受到抑制的方式。由于它的发生大多与轴突前末梢的持续去极化发生有关,故又称去极化抑制。突触后电位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的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具有局部电位的性质。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E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